各位关注AI硬件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这款在CES 2024上引发抢购热潮的Rabbit R1口袋AI设备。当看到这款售价199美元的小设备在24小时内卖出1万台,**设备瞬间售罄的消息时,很多人都在好奇: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真的能像宣传那样替代手机完成各种任务吗?
Rabbit R1给人的**印象是小巧精致。设备尺寸为3×3×0.5英寸(约7.6×7.6×1.3厘米),重量仅115克,相当于iPhone 5的三分之二重量,确实配得上"口袋设备"的称号。
*引人注目的是其亮橙色设计,这个颜色灵感来自纽约出租车和便利贴,在清一色"性冷淡风"的科技产品中显得格外醒目。设备正面配备2.88英寸触摸屏,右侧有一个金属滚轮按钮和可旋转摄像头(被戏称为"兔眼"),顶部有两个麦克风,背面设有扬声器。
实际握持感相当舒适,单手操作毫无压力。金属滚轮的阻尼感设计得很精致,转动时的反馈让人想起传统物理按键的质感。随机附赠的透明保护壳不仅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还能作为支架将设备立在桌面上。
个人观点:我认为Rabbit R1的设计理念很聪明——通过鲜明色彩和独特造型建立品牌识别度。在众多黑色或白色的科技产品中,这个亮橙色的小方块确实能让人过目不忘。
Rabbit R1的核心卖点是其大型操作模型(LAM),这与传统的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有本质区别。LAM不是仅仅生成文本回复,而是能够实际执行操作。
工作原理方面,LAM通过观察用户操作应用的过程来学习。例如,当用户在Photoshop中演示如何调整图片色温时,LAM会记录鼠标点击位置和参数调节轨迹,以后就能自动复现这些操作。这种学习方式不需要API接口,直接模拟人类操作行为。
实际应用场景包括:打车(说"帮我打一辆优步去帝国大厦",R1会显示费用详情并叫车)、订餐、音乐播放(控制Spotify)、信息发送等。用户还可以训练设备学习操作特定应用。
与传统AI助手的区别在于:传统AI助手需要依赖预设的API接口,而LAM可以直接学习并模拟任何应用的操作流程,理论上支持的应用范围更广。
硬件配置方面,R1搭载2.3GHz联发科处理器(具体为MT6765),配备4GB内存和128GB存储空间。这个配置在当今标准下不算高端,但考虑到其专用设备定位,应该足够运行AI功能。
续航能力官方宣称可达一整天,实际轻度使用约10小时。设备通过USB-C端口充电,右侧还有4G LTE SIM卡插槽,支持独立联网(也支持Wi-Fi)。
操作流畅度方面,科技媒体《Verge》的记者David Pierce在体验中发现了一些问题:R1无法发送电子邮件或制作电子表格(这两个是宣传中的重点功能),访问"设置"菜单的摇动操作反应也不够灵敏。
Vision模式是其特色功能之一:双击侧边键启动摄像头,可以扫描冰箱内容自动推荐食谱,识别手写笔记并生成Excel表格。还有用户发现可以用它识别停车牌标识,解决路边停车规则确认的痛点。
隐私保护是AI设备的重要考量。Rabbit公司声称不会存储任何第三方服务的用户凭据,所有认证都在第三方登录系统上进行。
设备采用物理隐私保护设计:摄像头可以旋转关闭作为物理快门,麦克风只有在用户按住按钮时才会激活(没有常听唤醒词),这种设计避免了持续监听的风险。
数据处理方式上,关键操作数据在设备本地加密处理,仅向云端传输必要信息。用户也可以随时取消Rabbit OS的访问权限并删除存储的数据。
与Humane AI Pin相比,Rabbit R1有几个明显优势:价格更低(199美元 vs 700美元),无需订阅费(AI Pin需要每月24美元订阅费),交互更直观(有屏幕和物理按键 vs 投影操作)。
与智能手机的关系不是替代而是互补。R1旨在将用户从繁琐任务中解放出来,作为专门的AI助理设备使用,而不是取代手机的所有功能。
目标用户群体可能是:科技爱好者、追求效率的专业人士、以及喜欢尝试新交互方式的早期采用者。设备支持训练学习特定应用操作的特点,也使其对需要自动化重复任务的用户有吸引力。
根据早期用户体验,R1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部分宣传功能尚未实现(如发送邮件、制作表格),操作响应有时不够灵敏,支持的应用范围目前还比较有限(主要支持Spotify、Midjourney、Doordash和UberEats等)。
长期实用性有待验证。虽然概念新颖,但能否持续提供足够价值避免成为"抽屉里的玩具",还需要观察后续软件更新和功能扩展。
生态系统建设是关键。目前主要依赖Web门户Rabbit Hole来连接服务账户,需要更多开发者支持和更丰富的应用集成才能发挥全部潜力。
Rabbit R1代表了AI硬件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专注于特定功能的小型专用设备,而不是追求全能的智能手机替代品。
可训练性是重要趋势。R1的"Teach Mode"允许用户通过演示教会设备新技能,这种个性化学习能力可能成为未来AI设备的标配。
开放生态可能带来新机遇。Rabbit向开发者开放平台,允许创建自定义AI任务,已有用户开发出"自动生成PPT大纲"模板并被下载超10万次。
无APP交互可能是长期趋势。微软研究院曾预测2025年可能出现"无APP手机",R1在这方面进行了早期探索,通过语音和视觉交互替代传统应用操作。
**见解:我认为Rabbit R1的*大价值不在于当前的功能完善度,而于它代表的一种新交互范式探索。它试图证明:通过AI理解用户意图并直接执行操作,可能比依赖多个独立应用更符合人类自然交互方式。
从行业角度看,R1的成功(尽管是概念性的)显示了市场对AI原生设备的渴望。消费者不仅想要在现有设备上添加AI功能,还希望有专门为AI交互设计的新形态设备。这种需求可能会催生更多专注于特定场景的AI硬件。
对于那些考虑购买或关注此类设备的用户,我的建议是:关注长期软件支持而非短期硬件参数。AI设备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续的算法更新和功能扩展,选择那些有持续开发承诺的产品更重要。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像R1这样尝试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设备。虽然不一定每款都会成功,但这些探索共同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自然、更智能的交互方式演进。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