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如何实现亏损收窄 单车盈利之路 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策略

本内容由注册用户李强上传提供 纠错/删除
13人看过

刚看到小米汽车财报的数据,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卖一辆车亏几万块,这生意怎么持续?小米SU7在2024年第三季度单车亏损大幅收窄,从二季度的约6万元降至3.77万元,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小米汽车距离整体盈利还有多远?

亏损收窄的关键: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小米SU7单车亏损的显著改善,首要原因就是交付量的快速提升带来了规模效应。2024年Q3,小米SU7系列交付达到39,790辆,相比Q2的27,307辆有了大幅增长。当月度交付稳定在2万台以上时,固定成本(如工厂折旧、研发分摊)被更多车辆分摊,单位成本自然下降。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中也强调了这一点:“有规模不一定有规模效应”,但小米通过打造“单品爆品”策略,实现了SU7单月产销量突破2万台,这已经是“20万元以上轿车(含油车)中的**名”,这种规模带来了“很好的BOM成本”优化,并且随着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工厂的投入分摊就降下来了”。

产能提升:从瓶颈到**运转的攻坚战

产能是制约初期交付和成本的关键。小米北京工厂的产能持续爬坡是亏损收窄的重要基础。其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为15万辆,通过开启双班生产模式,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到2024年10月,小米汽车工厂单月生产和交付量均突破了20000辆。

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小米的二期工厂也已建设完成并投产,规划年产能同样为15万辆。到2025年8月,二期工厂已实现稳定量产,初期月产能目标为8000台。同时,三期工厂的建设也已提上日程。这些产能布局为小米汽车未来进一步放量降本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本控制:供应链优化与精益制造

除了规模效应,主动的成本控制措施也功不可没。

  • 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财报明确指出,Q3汽车业务毛利率提升(从Q2的15.4%升至17.1%),部分原因在于“核心零部件价格及单位制造成本减少”。这表明随着小米汽车销量上升,其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增强,能够以更优的价格采购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

  • 生产效率提升:随着生产线的熟练度提高和制造流程的优化,生产过程中的损耗降低,直通率(产品从**道工序开始一次性合格到*后一道工序的比例)提升,这直接降低了单位制造成本。

  • 高端车型占比提升:售价更高的SU7 Ultra车型的交付也对毛利率改善做出了贡献。高端车型通常有更高的利润率,其销量占比提升有助于改善整体盈利结构。

毛利率变化:持续向好的财务信号

毛利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持续改善,清晰地展现了其盈利能力的向好趋势。

时间周期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同比变化环比变化主要影响因素
2024年Q215.4%--产能爬坡初期,固定成本分摊较高
2024年Q317.1%-+1.7个百分点交付量提升带来规模效应,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
2025年Q226.4%-+9.3个百分点 (较2024Q3)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SU7 Ultra交付,成本控制深化

从表格可以看出,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呈现持续快速改善的势头,尤其是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了显著的跃升,这为其*终实现盈利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支撑。

未来盈利路径:从单车减亏到整体盈利

虽然单车亏损大幅收窄,但小米汽车业务在2024年Q3整体仍录得经调整净亏损15亿元。要实现整体业务盈利,还需要继续努力。

  1. 1.持续提升交付规模:这是*关键的因素。卢伟冰预测“明年汽车业务可能是小米所有业务里增速*快的”。随着二期工厂产能释放和潜在的三期工厂建设,年交付量向35万台甚至更高目标迈进,固定成本分摊将进一步摊薄。

  2. 2.产品矩阵多元化:**SUV车型小米YU7已于2025年年中上市。新车型将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吸引新用户群体,形成新的销量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整体规模和供应链议价能力。

  3. 3.技术降本与创新:小米持续投入研发,例如发布智能底盘预研技术、智驾技术投入“上不封顶”。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也能从长期带来成本优势。

  4. 4.控制费用投入:小米在“持续投入造车的前提下”,整体营业费用率(剔除新业务投入)在2024年Q3同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显示了其良好的费用管控能力。未来需要在市场推广、渠道建设等投入与效益间取得平衡。

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的经营亏损已收窄至3亿元人民币,离整体盈利仅一步之遥。

**视角:战略耐心与商业逻辑

看待小米汽车的亏损收窄,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数字本身,背后反映的是小米长期的战略决心和清晰的商业逻辑

小米进入汽车领域选择了重资产、全栈自研的模式,从自建工厂到自研核心技术(如电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种模式前期投入巨大,导致初期亏损,但好处在于建立了深厚的技术壁垒和供应链掌控力,为长期竞争和盈利能力打下基础。

卢伟冰的观点也体现了这种战略耐心:“在这么长的百年大赛道上,过早的盈利实际上是不合适的。我们还是要把钱投到技术上去。” 这表明小米将资源优先配置于构建长期核心竞争力,而非追求短期财务表现。

从“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高度看,汽车不仅是独立的盈利单元,更是连接智能手机、AIoT设备的核心纽带,是打造未来生态闭环、获取用户和数据的关键入口。其战略价值可能远超其本身的财务利润。

小米SU7单车亏损的快速收窄,证明了其产品定义、成本控制和规模化能力的有效性。它正走在一条虽然投入巨大但方向正确的道路上,其扭亏为盈的路径和节奏,对于众多新造车企业乃至传统车企的转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