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2025年的台风似乎比往年少? 听说至今还没有超强台风登陆我国沿海,这到底是好是坏?别急,这篇指南将结合**气象分析,为你深度解析2025年台风“迟到”的原因,并展望后期趋势,助你全面了解天气动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025年的台风季确实开启得异常“安静”。根据气象记录,截至2025年5月30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尚未生成任何命名的热带气旋(台风)。
这种现象在有气象记录的76年间(1949年至2024年)仅出现过6次,年份分别为1952年、1973年、1983年、1984年、1998年和2016年。2025年因此成为了第7个1-5月“零台风”开局的特殊年份。
从历史平均数据来看,历年1号台风的平均生成日期是3月25日,而2025年已较此偏晚两个多月。
自问自答:
Q:只有西北太平洋这样吗?
A: 并非如此。这种“静默”是整个北半球的现象。除了东北太平洋在5月29日生成了**热带气旋“阿尔文”外,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在此期间也未有热带气旋生成。这表明2025年初夏的大气环流背景对热带气旋的发展普遍存在抑制作用。
台风生成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而2025年前期的大气环流配置并不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
1.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巨型罩子”效应):
这是抑制台风生成的*主要原因。2025年5月以来,副热带高压(副高)的控制范围偏大、强度偏强。副高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它像一个巨大的“罩子”覆盖在热带洋面上,强烈抑制了台风生成所需的热带对流(如积雨云)的发展,使得热带扰动难以组织和增强。
2.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北移缓慢:
热带辐合带是台风孕育的“温床”,是南北半球气流交汇、产生低层辐合上升运动的关键区域。2025年,该辐合带位置偏南且向北移动缓慢,导致西北太平洋台风主要生成区的低层辐合条件较差,不利于台风的生成和发展。
3.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
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亚洲夏季风系统启动的标志,它为台风生成提供了充沛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和更广阔的低层辐合区。2025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较常年偏晚,这同样延迟了台风活跃期的到来。
台风“缺席”或“迟到”并非完全是好事,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减少前期灾害风险:可减少初夏时节因台风频发导致的灾害叠加风险,有利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
利于农业生产和渔业作业: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台风威胁时段缩短,有利于作物生长初期的稳定管理。对于渔业,初夏渔业作业因台风影响而中断的风险减少,近海渔汛期生产更为安全。
加剧高温旱情:台风携带的丰沛降雨是缓解南方地区伏旱的重要水源。台风“空窗期”延长可能导致高温高湿天气持续,加剧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对水资源和农业灌溉造成压力。
增加病虫害风险:持续的高温高湿环境为病虫害的繁殖提供了温床,可能增加农业和林业的防治成本。
能量积蓄,后期强度可能更强:前期抑制时间长,海洋积累的热量(如菲律宾以东至南海北部海域高达31℃的“暖池”)更多。一旦抑制条件解除,生成的台风“爆发式增强”的可能性会增加,历史上如2016年的“尼伯特”、2020年的“黄蜂”等都是前期偏晚但强度极强的例子。
尽管开局“静默”,但这绝不意味着2025年全年都会风平浪静。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台风活动在后期(盛夏及秋季)将逐渐转为活跃。
生成与登陆数量:**气候中心预测,2025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总数接近常年(24-26个),但登陆我国的个数可能较常年(7个)偏多,预计有7-9个。
强度与路径:台风总体强度较强,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华南东部和华东沿海地区。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可能有超强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风雨影响,并且有1-2个北上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国。
时间跨度:预计初次登陆我国的时间较常年(6月29日)偏早,而末次登陆时间较常年(10月3日)偏晚,这意味着台风影响的时间跨度可能会更长。
面对台风活动的不确定性,提前做好防御准备总是明智的。
1.密切关注**预报:养成定期查看中央气象台、地方气象局发布的*新台风预报、预警信息的习惯。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传言。
2.检查并加固设施: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应检查并加固门窗、空调外机、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清理阳台、窗台上的花盆、杂物等。
3.制定应急预案:家庭和单位应提前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制定简单的疏散计划。准备应急包,包含饮用水、不易腐烂的食物、药品、手电筒、充电宝等物品。
4.合理安排出行:在台风季节计划前往沿海地区旅行时,务必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如遇台风影响,应及时调整行程,避免在台风影响期间进行海上活动或前往海边、山区等危险地带。
5.防范次生灾害: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极易引发内涝、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居住在低洼地带、山区、河流附近的人群需提高警惕。
在我看来,2025年台风前期偏少的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复杂性和多变性的一个具体体现。
“异常”本身就是“常态”的一部分:气候系统有其自然的波动周期,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海气背景的转换、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摆动,都会导致每年台风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某一时段的“偏少”或“偏多”并不足以定义全年的情况,我们需要从更长时间尺度上看待这种变化。
摒弃侥幸心理,强化风险意识:前期的“风平浪静”容易让人产生麻痹思想。但气象预测明确提示后期台风活动将转为活跃且强度可能更强。因此,无论前期台风多少,沿海居民和相关部门都应始终保持高度的防灾减灾意识,切不可掉以轻心。
辩证看待台风的两面性:台风虽是灾害性天气系统,但其带来的降水对缓解旱情、补充水库蓄水、调节气温有着重要意义。在应对其灾害的同时,也应科学地利用其带来的水资源。
适应与应对是关键: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呈现新的特征。提高社会的整体韧性,包括加强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众的防灾避险知识和技能,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根本之道。
**数据视角:
回顾历史,那些前期异常“安静”的年份(如1998、2016年),后期往往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台风活动。这提示我们,海洋积蓄的能量终需要释放。2025年菲律宾以东海洋异常高的海温,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能量仓库”,为后期可能出现的“爆发式增强”的强台风或超强台风提供了充分的能量条件。
2025年台风在前期(1-5月)呈现“静默”开局,生成数量显著偏少,其主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抑制对流)、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以及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这种现象虽可减少前期灾害风险,但也可能加剧高温干旱、增加病虫害风险,并为后期台风“爆发式增强”积蓄能量。根据预测,2025年后期台风活动将转为活跃,生成和登陆数量接近常年或略多,且强度偏强,需警惕超强台风和北上台风的影响。公众应摒弃侥幸心理,始终密切关注**气象预报,提前做好各项防台准备。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