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OLED面板产量全球**,但核心材料却长期受制于人? 当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2025年全球OLED材料产值将达30亿美元时,一个令人振奋的趋势正在发生——中国厂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占OLED终端材料市场,从2022年全球占有率仅1%跃升至2024年的11%,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中国显示产业从"组装制造"向"核心技术"突围的艰难转型。
全球OLED材料市场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数据,2022年全球OLED材料产值已达到22.3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30%,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30亿美元大关。这种增长主要得益于OLED技术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以及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等中大尺寸应用领域的快速扩展。
智能手机是*大推动力。OLED面板已逐渐成为手机市场的主流选择,其有机材料成本占手机面板制作成本的约23%。随着柔性OLED显示模组催生可折叠设备,可折叠手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预计到2025年,全球OLED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突破5亿部,为上游材料市场提供持续需求动力。
中大尺寸应用成为新蓝海。OLED正在加速向IT设备(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车载显示领域渗透。2024年,IT应用OLED显示面板出货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同比增幅高达142%。这种增长源于消费者对电子产品显示质量、便携性及功耗表现的更高要求。
区域市场格局悄然改变。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韩国、日本是全球OLED材料市场的主要消费地。中国作为全球*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OLED材料市场需求旺盛,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
中国OLED材料企业正在加速技术突破。在OLED材料产业链中,前端材料(中间体、升华前材料)领域中国厂商已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OLED前端材料市场的市占率已达65%,年销售额突破27亿元人民币。以九目化学、西安瑞联、濮阳惠成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仅在国内实现市占提升,更成功打入三星SDI、出光化学、LG化学、UDC等全球头部客户的供应链体系。
终端材料仍是攻坚重点。终端材料由于技术与专利长期被国外企业高度垄断,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2024年全球OLED终端材料营收格局中,海外厂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前七大厂商合计市占率高达77%。但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已从2022年的1%跃升至2024年的11%,呈现出强劲追赶态势。
代表性企业崭露头角。莱特光电已形成"OLED中间体-OLED升华前材料-OLED终端材料"一体化生产能力,其Red Prime材料已持续迭代了7代器件的量产应用。奥来德作为国内**的OLED上游材料供应商,在客户覆盖面处于行业优势地位,覆盖了维信诺集团、和辉光电、TCL华星集团、京东方等国内知名OLED面板生产企业。
专利壁垒逐步突破。海外企业如UDC、出光兴产、杜邦公司、德国默克等凭借早期布局和扎实的技术积累,构建了完善的专利保护体系。但近年来,以莱特光电为代表的国内企业通过多年积累逐步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实现了国产突破。截至2024年中报数据,莱特光电的Red Host材料已通过客户量产测试,Green Prime材料及蓝光系列材料在客户端验证过程中。
叠层OLED技术成为热点。叠层OLED通过串联发光结构解决寿命与亮度瓶颈,单层材料用量提升80%-100%。苹果、华为已在中尺寸设备(iPad Pro、MatePad)中应用叠层方案,预计2028年全球叠层OLED市场规模超150亿美元。这种技术趋势为材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蓝色材料研发取得进展。蓝色一直存在寿命问题,三星、UDC预计在2024年将蓝色磷光商用化。韩国材料公司Lordin提出的Zero Radius Intra-Molecular Energy Transfer(ZRIET)技术,通过控制材料内部分子之间能量转移的速度来提**率,预计较先前的OLED效率提升4倍。
制造工艺不断创新。真空蒸镀技术因其能够**控制材料沉积厚度和均匀性,被广泛应用于OLED器件的生产。印刷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OLED制造工艺,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适合大规模生产等优点。三星搭配ULVAC研发的垂直蒸镀、光刻制程的eLeap、提升开口率的印刷工艺等技术也为未来OLED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设备与材料协同发展。奥来德不仅是国内少数能够自主生产有机发光材料终端材料的厂商,还是国内**能够供应6代线性蒸发源设备的厂商,其自主研发的6代蒸发源系统荣获该类产品在我国的首台突破,打破**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公司已成功完成8.6代线性蒸发源样机的制作,并正在有序进行测试及市场开拓工作。
从前端材料向终端材料延伸。中国厂商首先在前端材料环节实现突破,全球市占率已达65%。现在正逐步向技术壁垒更高的终端材料领域拓展,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专利布局,逐步打破海外厂商的垄断地位。
借助本土面板企业实现突破。中国OLED面板产能持续扩张,2024年中国大陆OLED产能占全球比重已达43%,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提升至49%。国内材料厂商与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等本土面板企业紧密合作,通过验证导入实现规模化替代。
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其中包括OLED显示屏技术。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OLED材料的国产化替代获得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国内形成了完整的OLED产业链生态,从原材料供应、材料制备、面板制造到终端应用,各个环节协同发展。这种产业链协同不仅降低了整体成本,也加速了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性能参数优先考量。选择OLED材料时,应重点关注发光效率、寿命、色彩纯度等关键性能指标。对于红色材料,杜邦、LG Chemical是主要供应商;绿色材料以三星SDI、默克为主;红绿磷光掺杂材料因为专利壁垒被UDC垄断。
供应商技术能力评估。除了产品性能,还需要评估供应商的研发实力和技术迭代能力。莱特光电的Red Prime材料已持续迭代了7代器件的量产应用,这种持续创新能力对于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供应链安全性评估。在当前**经贸环境下,供应链安全性成为重要考量因素。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稳定生产能力的国内供应商,可以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奥来德等国内**企业已经实现了蒸发源等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
成本与性能平衡。虽然国产材料在价格上具有优势,但需要综合考虑产品性能、可靠性和总拥有成本。随着国产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为面板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长期合作与共同发展。考虑与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产品开发和性能优化。这种深度合作有助于实现技术协同和供应链优化,提升整体竞争力。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显示产业的博主,我认为中国OLED材料产业虽然进步显著,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专利壁垒仍是*大障碍。海外企业在核心材料领域建立了严密的专利网络,中国厂商需要绕过这些专利或开发替代技术,这需要时间和创新。
技术积累需要时间。OLED材料开发需要满足在发光器件中对电压、发光效率和寿命以及材料匹配性等要求,同时OLED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材料企业需要紧跟面板企业器件的迭代步伐,推陈出新。这种持续创新能力需要长期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国内外企业都在加大投入,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保持持续创新能力才能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中国企业需要从追赶者转变为创新者,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才短缺制约发展。高端材料研发需要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包括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人才短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是中国OLED材料产业面临的长期挑战。
对于产业链相关企业,我的建议是: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和专利壁垒;加强产业链协同,与面板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注重人才培养,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拓展应用领域,不仅关注智能手机市场,也要布局IT、车载等新兴应用;把握国产化机遇,借助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实现快速发展。
根据行业内部数据,中国OLED材料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到8-10%,远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技术快速进步的重要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国市场OLED有机材料(包括终端材料和前端材料)市场规模约为57亿元,同比大幅提升31%。预计到2025年,中国大陆OLED有机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74亿元,同比增长30%。这种增长势头表明国产OLED材料正在加速替代进口产品。
从技术发展看,中国企业在OLED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0%,特别是在红光和绿光材料领域,中国企业的专利布局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这种专利积累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期来看,随着三星显示、京东方等行业**企业的OLED G8.6代线在2026年逐步投产,新产线凭借更高的生产效率与更低的成本结构,将促使OLED面板价格下探,进而加速在IT应用领域的渗透。这将为OLED材料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