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上海,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夏天格外漫长和炎热?空调仿佛长在了身上,出门需要巨大的勇气?没错,你的感觉是对的!今年上海的高温日数已经突破了历史纪录!这篇指南将为你全面解析2025年上海的高温情况,并提供实用的防暑降温策略,帮你应对这个“超长待机”的酷暑!
截至2025年8月31日,上海今年高温日(日*高气温≥35℃)已达45天,这不仅远超往年平均水平,更是打破了多项历史纪录。
月份分布:这45个高温日中,6月出现了9天,7月出现了9天,而8月独占27天,成为高温*猖獗的月份。
破纪录之旅:
今年上海的**高温日出现在6月17日,比往年提前了约10天,早早地开启了“烧烤模式”。
自8月6日起至8月31日,上海经历了连续26天的高温,这一数字已经打破了自1926年(连续24天)以来的历史*长连续高温纪录。
此外,仅8月一个月的高温日数就达到了27天,超过了去年8月的26天,创造了1951年以来8月高温日数的新高。
现状提示:进入9月,高温并未立刻退场。根据预报,副热带高压虽有短暂南退,但之后会再次西伸北抬,预计9月5日前后上海等地*高气温将再度冲上35℃高温线,“秋老虎”势头不容小觑。
要理解今年高温的极端性,与往年对比就非常直观。近年来,上海全年≥35℃的高温日数在26天左右(如2023年)。而2025年,仅到8月底就已达到45天,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年份 | 高温日数(≥35℃) | 主要特点 |
---|---|---|
2023年 | 26天 | - |
2024年上半年 | - | 同比提升27% |
2025年(截至8月31日) | 45天 | 破连续高温纪录、破8月高温日数纪录 |
1. 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势:这是导致今年持续高温的*直接原因。今年副高不仅强度强,而且位置稳定,长时间笼罩在上海上空。在其控制下,下沉气流盛行,就像给大地盖上一个“大蒸笼”,导致晴朗少雨,太阳辐射强劲,气温持续攀升。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这是根本性的驱动因素。全球变暖使得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频率更高、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其热岛效应也加剧了高温的强度和夜间闷热感。
3. 梅雨季异常:今年上海梅雨期“缩水”,出梅后副高迅速全面控场,缺乏了梅雨带来的降温缓冲,导致高温“无缝衔接”并提前爆发。
面对如此漫长且极端的高温天气,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至关重要。
避开高温时段: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段一天中*热的时间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或高强度体力劳动。
物理防晒: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着轻薄、宽松、浅色的棉麻类衣物,并涂抹防晒霜。
携带防暑物资:随身携带水壶、清凉油或风油精等,以备不时之需。
利用自然通风:在早晚室外气温较低时开窗通风,而在白天烈日下则关闭门窗,拉上窗帘,以减少室内热量积聚。
合理使用空调: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定期清洗空调滤网,保证空气清新。同时,可配合使用电风扇促进空气循环,体感更舒适。
巧妙用水:用湿拖把拖地或在风扇前放置冰盆,都能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起到辅助降温的效果。
及时补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水,应定时主动饮水。每天饮水量建议在1.5升至2升左右。可适量饮用绿豆汤、淡盐水等,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电解质。
清淡饮食:多吃瓜果蔬菜(如黄瓜、西瓜、冬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于油腻辛辣。
老人、儿童、孕妇及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的人群是高温中暑的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应尽可能待在凉爽的环境中,并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
作为一名关注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博主,我认为2025年上海这场破纪录的高温,不仅仅是一次异常天气事件,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信号。
“新常态”的警示:这种极端高温天气未来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常态化”且“升级”。这要求我们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如电网负荷、公共冷却中心)、以及个人生活方式都需要做出适应和调整。我们不能仅仅被动应对,更需思考如何主动增强社会整体的气候韧性。
超越“防暑”的思考:防暑降温固然重要,但我们也需要关注高温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户外劳动者的健康与权益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等。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挑战。
“秋老虎”仍需警惕:根据气象预报,副高虽有波动,但9月上旬高温仍可能反复。真正的凉爽可能还需要等待。公众需继续保持警惕,不可因“入秋”而松懈,需持续关注*新的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
个体的行动与集体的责任:从长远看,应对气候变暖是根本之道。我们每一个人的低碳环保行动(如绿色出行、节约能源、减少浪费),虽然微小,但汇聚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都是在为未来的“清凉夏天”贡献力量。
记住: 科学防护,保持警惕,同时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应对更长远的气候挑战。
Q:高温天里,空调开多少度比较合适?
A:建议空调温度设置在26℃至28℃,这是相对节能且不易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引发感冒的适宜温度。夜间可使用睡眠模式。同时注意定期清洗空调滤网,保证空气清新。
Q:中暑了有哪些症状?应该怎么办?
A: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乏力等。轻度中暑则可能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心悸、体温升高(通常>38.5℃)等。
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领,用冷毛巾敷头部、腋下或擦拭全身帮助降温。补充含盐的清凉饮料。如果症状严重,如出现意识障碍,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Q:为什么感觉晚上也很热,难以入睡?
A:这主要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城市中密集的建筑、道路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热量,到了夜间会缓慢释放,导致夜间气温居高不下。此外,高湿度也会抑制人体汗液蒸发,降低身体的自我冷却能力,加剧闷热感。
Q:今年的高温天气什么时候能真正结束?
A:根据气象信息,9月上旬高温仍可能反复。通常来说,上海要体验到真正持续的秋凉,往往要等到9月下旬甚至10月之后,届时北方冷空气活动将逐渐增强和南下,副热带高压才会真正减弱南退。
关于2025年上海高温日数,截至8月31日,≥35℃的高温日数已达45天,远超常年水平并刷新了历史纪录(如*长连续高温日数26天,8月高温日数27天)。这场“超长待机”的酷暑主要归因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强盛和稳定,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预计9月上旬“秋老虎”仍会反扑,防暑降温不可松懈。应对如此高温,需采取综合措施:出行注意避开烈日、做好物理防晒;居家巧用空调风扇并配合自然通风;饮食上及时补水、清淡为主;并特别关爱老人儿童等脆弱群体。长远来看,极端高温的频发警示我们需积极适应并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