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芯片制程迈向2纳米节点时,你是否曾困惑于性能提升与功耗控制如何兼得?传统在晶圆正面同时布置信号线和供电网络的方式,就像在一条拥挤的街道上同时行驶汽车和铺设管线,不可避免地导致拥堵和效率低下。这种架构限制已成为先进制程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半导体行业三大巨头——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正积极布局背面供电网络(BSPDN)技术,将其视为突破当前技术瓶颈的关键。三星更是率先宣布将在其2纳米制程中采用BSPDN技术,希望通过这一创新实现芯片尺寸缩小、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的多重目标。
互联瓶颈制约芯片性能提升。随着晶体管尺寸不断缩小,芯片正面的布线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信号线和电源线在同一个层面竞争有限的空间资源,导致布线拥塞和性能受限。BSPDN技术通过将供电网络转移到芯片背面,为信号线提供了更多空间,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
功率密度挑战日益突出。传统供电方式会使功率密度下降、性能受损。随着芯片功能越来越强大,对供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背面供电能够提供更**、更稳定的电力传输,满足高性能计算芯片的供电需求。
热管理需求更为迫切。高性能芯片产生的热量需要有效散发,否则会影响芯片的稳定性和寿命。BSPDN技术通过优化供电网络,有助于改善芯片的热特性,提高散热效率。
尺寸缩小压力持续存在。半导体行业一直在追求更小的芯片尺寸,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低的成本。BSPDN技术可以帮助进一步缩小芯片尺寸,同时保持或提升性能。
面积效率显著提升。根据三星公布的研究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BSPDN可将面积减少14.8%。这意味着芯片能拥有更多空间,可以增加更多晶体管,从而提高整体性能。
线路优化降低电阻。BSPDN技术使线长减少9.2%,有助于降低电阻、使更多电流通过,进而降低功耗,改善功率传输状况。这种优化对于高性能计算应用尤为重要。
性能功耗比明显改善。三星声称BSPDN技术可以将效能提升8%、功耗降低15%。这种改进对于移动设备和数据中心等对能效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具有重要价值。
设计灵活性大大增强。通过将供电功能转移到芯片背面,设计人员可以在正面专注于信号线路的优化,提供更大的设计自由度和创新空间。
三星计划在2027年量产2纳米芯片时采用BSPDN技术。该公司*近披露,这项技术可将芯片尺寸比传统前端配电网络技术缩小17%。三星的BSPDN技术进展也与其GAA(全环绕栅极)制程路线图密切相关。该公司计划今年下半年量产基于第二代GAA制程技术的3纳米芯片,接下来的2纳米也会采用GAA制程。
英特尔将其BSPDN技术命名为"PowerVia",计划在英特尔20A制程中采用这种方法。英特尔认为,PowerVia将解决硅架构中的互连瓶颈,通过晶圆背面提电来实现连续传输。英特尔计划在2024年推出的Arrow Lake CPU中采用这种新方法,预计芯片利用率有望达到90%。
台积电计划在2026年推出N2P制程,这个制程将采用BSPDN技术。台积电如期2025年上线2纳米制程,2025年下半年在新竹量产。台积电在技术路线图上相对保守,选择在更成熟的制程节点引入BSPDN技术,以确保稳定性和良率。
制造复杂性增加。BSPDN技术需要在晶圆背面进行精细的加工和布线,这增加了制造过程的复杂性和步骤。解决方案是开发新的制造工艺和设备,优化工艺流程,降低复杂度。
热管理面临新挑战。电源网络转移到背面后,热量的产生和分布可能发生变化,需要新的散热解决方案。通过仿真和测试,优化热设计,确保芯片的散热性能。
可靠性需要验证。新的技术架构可能带来新的可靠性问题,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建立完善的测试标准和流程,进行长期可靠性测试,确保产品质量。
成本控制压力增大。新技术的引入通常会增加制造成本,需要找到平衡性能和成本的方法。通过优化设计,提高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布线密度对比:BSPDN技术可以将布线密度提高15%以上,显著缓解布线拥塞问题。传统供电方式下面临严重的布线资源竞争,限制性能提升。
性能表现差异:采用BSPDN技术的芯片性能可提升8-15%,具体取决于设计和应用场景。传统供电方式在高性能应用中往往面临供电不足的限制。
功耗效率比较:BSPDN技术可以降低功耗10-15%,对能效要求高的应用特别有利。传统供电方式由于线路电阻和拥塞,功耗相对较高。
面积利用率对比:BSPDN技术可以提高面积利用率,使芯片尺寸缩小15-17%。传统供电方式占用宝贵的正面布线空间,限制集成度提高。
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随着三大半导体巨头的持续研发和投入,BSPDN技术将逐渐成熟和完善,成为先进制程的标准配置。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初的高性能计算芯片,逐步扩展到移动设备、物联网芯片等领域,为各种应用提供更好的性能和能效。
集成度持续提高。BSPDN技术将与其他先进技术(如GAA晶体管、3D堆叠等)结合,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性能。
生态系统逐步完善。随着技术的普及,相关的设计工具、制造设备和测试方法将不断完善,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BSPDN技术代表了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重要转折点——从单纯追求晶体管尺寸缩小到全面优化芯片架构和布局。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芯片设计理念的重新思考。
然而,技术成熟度仍然是实际应用的关键挑战。从实验室技术到大规模量产通常需要解决可靠性、一致性和成本效益等多重问题。早期应用可能集中在高端芯片领域,如服务器CPU和AI加速器。
生态系统建设需要时间。BSPDN技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制造工艺,还需要相应的设计工具、验证方法和标准规范。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成本效益平衡至关重要。虽然BSPDN技术提供了性能优势,但增加的制造成本需要在产品价值中得到补偿。找到性能和成本的**平衡点是技术商业化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是BSPDN技术发展的重要一年,各大厂商纷纷披露具体的技术路线和时间表。这一趋势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加速,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未来3-5年,我们可能会看到BSPDN技术从高端芯片逐步扩展到主流产品,成为2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标准配置。同时,该技术也将与3D堆叠、异质集成等新技术结合,开创半导体技术的新篇章。
*终的建议是:对于关注半导体技术发展的行业人士,应该密切关注BSPDN技术的进展和应用案例,但需要保持理性的期待,认识到技术成熟和生态建设需要时间。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