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如何复苏?国产替代加速与产业链机遇解析

本内容由注册用户李强上传提供 纠错/删除
0人看过

当全球半导体行业在经历漫长去库存周期后,你是否正在寻找真正的复苏信号和投资机会?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增长11%,达到7280亿美元规模,而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8.3%,展现出强劲复苏势头。今天,我们将深入解析半导体行业的复苏态势,并重点探讨国产替代加速带来的巨大机遇。

行业复苏信号:数据背后的真相

半导体行业确实正在经历实质性复苏。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3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这是经过漫长去库存周期后的显著回暖。第二季度全球硅晶圆出货量达到3327百万平方英寸,环比增长14.9%,这个指标尤为重要,因为硅晶圆出货量被视为判断产业景气度的重要**指标

A股半导体公司的业绩数据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合计近3212亿元,同比增长约16%,归母净利润近245亿元,同比增长约三成。更令人鼓舞的是第二季度行业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49亿元,环比增长约56%,显示盈利增长正在加速

细分领域的表现也印证了复苏的广泛性。芯片设计板块盈利增速"一骑绝尘",数字芯片盈利体量居首,接近58亿元,而模拟芯片板块盈利环比增长4倍,分立器件同比增长约八成。这种全面向好态势表明复苏不是局部的,而是行业性的整体回暖

库存去化基本完成是另一个积极信号。经过长期库存调整,渠道库存已处于低位,补库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同时,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中芯**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0.4%,华虹公司产能利用率达到97.9%。

国产替代加速: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国产替代正在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半导体设备的整体国产化率有望达到50%,在部分细分领域(如去胶设备、清洗设备)甚至达到50%-90%。

技术突破是国产替代加速的基础。中芯**14nm FinFET工艺良率突破85%,华虹半导体55nm BCD特色工艺实现车规级量产,标志着国内企业在特定技术节点已具备**竞争力。北方华创的刻蚀设备、中微半导体的薄膜沉积设备相继进入台积电、联电供应链,反映出国产设备的技术认可度提升。

这一轮国产化浪潮的独特性在于,它不仅是地缘政治驱动的被动替代,更是技术能力突破后的主动市场重构。以功率半导体为例,比亚迪半导体碳化硅模块已供货全球新能源车企;斯达半导已成为国内多家主流光伏逆变器客户的主要供应商。

**政策支持为国产替代提供了强大后盾。中国于2024年5月成立了**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注册资本达3440亿元人民币,超过前两期规模。该基金旨在投资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包括大规模制造、设备、材料等领域。

AI驱动增长:算力需求爆发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半导体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AI需求的爆发不仅促进了逻辑芯片和高端存储器的需求反弹,还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机会。根据Gartner预测,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29%。

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半导体产业格局。这匹"黑马"不仅将英伟达送上全球市值**的宝座,推动AMD的数据中心营业额在2024年同比增长94%,也拉动了HBM、先进制程、先进封装、电源管理等一系列产业链环节的复苏增长

端侧AI芯片需求正在快速释放。随着AI向智能手机、自动驾驶及智能家居渗透,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导体收入同比增长17%,其中SoC芯片在视觉、语音处理等场景的应用成为关键增量

AI数据中心建设带动了相关芯片需求。闻泰科技高管指出,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电源是公司半导体业务重要的下游应用,从行业整体看相关的市场规模年化增速超过30%。公司功率器件、逻辑与模拟IC产品都大量应用其中,正在加快推进高压和模拟芯片新产品送样。

汽车电子与工业应用:新兴需求崛起

汽车电子正在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重要增长点。汽车电动与智能化带动了相关芯片需求的快速增长。士兰微今年上半年业绩快速增长,归母净利润2.65亿元,同比增长近12倍。公司功率半导体和分立器件产品中,应用于汽车、光伏的IGBT和SiC(模块、器件)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80%以上。

工业应用需求同样旺盛。传感器厂商芯动联科已覆盖的终端客户包括高端工业领域、测绘测量、石油勘探、商业航天、智能驾驶等领域,公司二季度毛利率*高接近88%。这表明工业领域对高性能半导体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快速恢复。晶丰明源今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6.2万元,同比扭亏,公司主营产品综合毛利率达到39.6%,同比上升4.18个百分点。公司电机控制驱动芯片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高性能计算电源芯片业务实现快速增长,收入同比上升四倍以上。

光伏和新能源领域带来新增量。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等对半导体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挑战与风险:复苏路上的不确定因素

尽管复苏态势明确,但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地缘政治因素继续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贸易限制措施仍然在影响着全球半导体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获取,以及全球化布局规划。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市场碎片化风险上升。

产能过剩风险需要警惕。当前晶圆制造仍面临产能过剩风险、设备交期波动、以及下游芯片厂商资本支出谨慎等挑战。虽然需求复苏,但企业需要谨慎规划产能扩张,避免新一轮的供需失衡。

技术追赶压力仍然存在。虽然国产半导体设备自给率在提升,但2023年仅为23.3%,预计到2025年有望突破30%。在先进制程方面,国内企业仍需要持续投入研发,缩小与****水平的差距。

成本控制是另一个挑战。新林集成2025年Q1仍亏损1.82亿元,28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晶圆代工环节毛利率分化,暴露出高端制程的成本控制难题。这种分化印证了半导体行业的"微笑曲线"规律:设计端与制造端的利润分配存在结构性失衡。

投资与布局策略:抓住复苏中的机遇

在结构性复苏与系统性风险并存的格局下,投资者需要理性布局。重点关注需求刚性领域。车规级芯片等需求刚性领域,设备材料国产化率超50%的供应链环节,现金流覆盖率高于3倍的安全边际企业,更可能穿越周期波动。

跟踪关键指标变化。进行半导体领域投资需把握三个维度:需求验证上,重点关注智能手机月度出货量、新能源汽车功率器件订单增速、服务器DRAM合约价走势;产能验证上,跟踪12英寸产线爬坡速度、28纳米节点设备稼动率;政策变量上,观察国产替代补贴力度、设备材料进口替代率提升节奏。

布局国产替代核心环节。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等国产化率仍较低环节存在较大替代空间。随着国产零部件供应商与设备厂及晶圆厂紧密合作,国产零部件厂商各个击破,以部分零部件公司为例,2019年-2024年合计营收由67.7亿元增长至223.4亿元,CAGR为27%。

关注创新技术应用。AI、汽车电子、新能源等新兴应用领域正在推动半导体技术创新和需求增长。在这些领域有技术布局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有望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

个人观点:复苏趋势下的投资思考

在我看来,半导体行业的复苏不是简单的周期性反弹,而是结构性转变。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的双轮驱动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当本土企业在中端制程形成成本优势、在特色工艺建立技术壁垒时,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价值链分配将迎来系统性调整。

AI驱动的增长具有可持续性。与以往的周期性增长不同,AI带来的算力需求增长是基于技术革命和实际应用需求的,具有更强的持续性。不仅云端训练需要大量算力,端侧推理需求的爆发将进一步推动半导体市场增长。

国产替代是长期趋势而非短期主题。随着国内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完善,国产半导体产品正从"能用"向"好用"转变,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这不仅体现在设计环节,在设备、材料等上游领域也在加速替代。

差异化竞争是关键。在先进制程追赶的同时,国内企业在特色工艺、第三代半导体、封装测试等领域已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些领域的成长性可能超过整体行业平均水平。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在重构。各国加强了对本土半导体行业的投入,全球去风险化和本地化制造趋势明显。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但也带来了新的竞争挑战。

然而,人才和技术积累仍需时间。半导体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虽然国内进步明显,但在一些关键环节仍需要持续投入和耐心。

生态建设至关重要。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本质是生态体系竞争。单点突破固然重要,但只有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问答环节

Q:半导体复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A:当前复苏具有较好可持续性,主要基于三点:一是AI驱动的算力需求增长是长期趋势;二是国产替代提供持续动能;三是下游应用多元化(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新能源等)降低了对单一应用的依赖。但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

Q:国产替代的空间还有多大?

A:国产替代空间仍然广阔。在设备材料领域,目前整体国产化率约23.3%,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30%。在细分领域,如去胶设备、清洗设备等已达到50%-90%。在设计环节,TI+ADI 2024年中国大陆营收合计约50亿美金,国产模拟IC厂商有望在其中攫取更多份额。

Q:哪些细分领域增长潜力*大?

A:AI算力芯片、汽车电子、设备材料国产化等领域增长潜力较大。具体来看: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800亿美元;汽车电子需求持续增长,如IGBT和SiC模块增长80%以上;设备材料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

Q:如何看待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问题?

A:半导体行业确实具有周期性,通常为4-5年,其中上行周期约2-3年,下行周期约1-1.5年。但本轮复苏叠加了AI技术革命和国产替代两大结构性因素,可能与单纯周期性复苏有所不同,预计上行周期可能延长。

根据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增长11%-15%,达到6972-7280亿美元规模。这种增长态势有望持续到2026年,为投资者和产业参与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