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科技巨头仍在为x86和ARM架构的专利壁垒和授权费用争论不休时,腾讯以高级会员身份加入RISC-V**基金会的举动,为中国芯片产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意味着开源CPU生态获得了国内互联网巨头的认可,更预示着中国在处理器架构领域正在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那么,开源CPU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又该如何加速其发展进程?
RISC-V作为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ISA),其*大优势在于开放性和自由度。与需要支付高昂授权费用的ARM和x86架构不同,RISC-V的指令集标准是开源开放的,相关源代码和文档免费公开,任何实体和个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和使用。
这种开放性为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规避技术封锁的可能性。在ARM公司明确表示拒绝向中国企业出售先进CPU设计IP的背景下,RISC-V提供了一条不受单一企业或**控制的替代路径。中国企业可以基于RISC-V架构设计和制造芯片,并在不依赖美西方**的情况下持续迭代演进。
从技术特性来看,RISC-V具有模块化设计和高度可扩展性的优势。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指令集和功能模块,平衡性能与功耗,实现*优的解决方案。这种灵活性使得RISC-V能够满足从微控制器到高性能服务器的全场景应用需求。
尽管RISC-V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势,但其生态建设仍面临碎片化问题和兼容性挑战。
软件生态不成熟是目前*大的瓶颈。RISC-V软件生态兼容性较差,开发难度大。在开放应用场景中,软件需求会呈指数级增长,包括各种操作系统的移植、中间件和库函数的优化,以及各种开发框架的适配等,每一个技术点都是巨大的工程。
开发工具链不完善也制约了生态发展。虽然EDA供应商竞相围绕RISC-V定位他们的工具,如Siemens EDA推出了基于RISC-V工作组标准的调试工具,但整体工具链的成熟度和完整性仍落后于ARM和x86架构。
高性能应用领域存在差距是另一个挑战。RISC-V经过数年发展,在中低端应用领域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高性能计算及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上与其他架构处理器(主要是ARM)相比较还有差距。由于RISC-V指令集过于简单且碎片化,导致它大部分的应用场景是嵌入式领域。
标准化进程需要加速。虽然RISC-V**基金会在推动标准制定,但不同厂商的实现方案仍存在差异,这增加了生态碎片化风险,也提高了应用迁移的成本。
中国企业在RISC-V生态建设中正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引领,成为全球RISC-V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腾讯的深度参与代表了互联网巨头对开源CPU的重视。腾讯不仅以高级会员身份加入RISC-V**基金会,每年缴纳高达25万美元的会费,还派出了蓬莱实验室负责人高剑林进入基金会技术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RISC-V发展。腾讯还是支持"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的*早一批企业之一。
阿里平头哥的先行探索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阿里旗下平头哥很早开始布局RISC-V,已相继发布多款基于RISC-V架构的处理器IP"玄铁系列"。在2022 RISC-V**峰会上,平头哥展示了RISC-V架构与安卓体系融合的*新进展:基于SoC原型曳影1520,RISC-V芯片在安卓12(AOSP)上成功运行多媒体、3D渲染、AI识物等场景及功能。
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正在形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牵头发起的"香山"高性能开源RISC-V处理器项目,得到了腾讯、阿里、中兴通讯等企业的支持。这种联合开发模式平摊了验证成本,提升了验证效率——用户/企业贡献了近1600个测试用例,发现的1470项BUG中企业累计提交了492项。
构建健康的开源CPU生态系统需要技术突破、人才培养和资本支持的多方协同。
技术研发体系需要持续投入。从处理器微架构设计、物理实现到系统优化,需要建立完整的技术栈。香山处理器从**代"雁栖湖"(主频1.3GHz,28nm工艺)到第三代"昆明湖"(主频突破3GHz,7nm工艺,SPECINT2006评分达到15分/GHz)的演进过程,展示了技术迭代的路径和挑战。
人才培养机制是长期基础。需要加大对教育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基于RISC-V的大学教育与研究,包括软硬件以及应用的开发,为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新鲜血液。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的前瞻性布局,为产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资本投入模式需要创新。开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找到合理的商业化路径。RISC-V**基金会的高级会员制度提供了基本的资金支持模式——企业可通过每年缴纳25万美元会费,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和技术指导委员会席位(TSC)。但还需要更多元的资金支持机制。
产业政策支持不可或缺。**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国产CPU服务器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CPU列为重点突破领域,地方政府也纷纷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国产芯片企业。
RISC-V生态建设需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切入点,采取从边缘到核心的渐进策略。
物联网设备是当前*成熟的应用领域。RISC-V所擅长的碎片化、低成本、低功耗、差异化要求更高的物联网市场,恰好是中国拥有*大市场的领域。截至2022年7月,RISC-V架构芯片的出货量已经突破了百亿颗,中国芯片行业出货的RISC-V芯片达到50亿颗,占据百亿的半壁江山。
新兴智能设备提供差异化机会。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边缘计算设备等领域,RISC-V可以充分发挥其可定制化和低功耗的优势。例如,苹果的RISC-V招聘需求描述显示,其搞RISC-V是为了支持机器学习、视觉算法、信号和视频处理等方面的必要计算,可能用于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上。
特定行业应用是突破方向。在汽车电子领域,RISC-V处理器可应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辆电控、智能座舱等方面。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等对自主可控要求高的领域,也是RISC-V的优势市场。
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是长期目标。虽然目前RISC-V在服务器领域还存在差距,但已是明确的发展方向。进迭时空研发的**RISC-V服务器芯片将于近期流片,其中内置6个"香山"(昆明湖)核,已在FPGA平台上稳定地运行Linux操作系统及虚拟机。
基于当前现状和挑战,RISC-V生态建设应采取渐进式发展路径和系统性实施策略。
软硬件协同发展是核心策略。需要建立成熟的软件生态,这是RISC-V在开放应用场景落地的*大挑战。必须联合芯片原厂、第三方软件公司、开源社区一起合作全力投入,完成各种操作系统的移植,中间件和库函数的优化,以及各种开发框架的适配。
标准规范完善是基础工作。需要不断完善RISC-V指令集的标准规范,为实现可靠和高质量的商业化解决方案提供基础。RISC-V**基金会正在推动相关工作组的标准化进程,但需要更多产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产教研深度融合是长效机制。应该从资金、政策、科研、教学等各个角度全面布局推动RISC-V的发展。进行广泛的生态布局,推动软件在RISC-V的适配,包括RISC-V基础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
**合作与开放是必由之路。虽然RISC-V在中国受到广泛欢迎,但其本质是全球性的开源项目。应该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RISC-V基金会的各项活动,共同推动RISC-V架构的全球化发展。
个人观点:
RISC-V生态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产业模式创新和协同机制构建的过程。开源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了参与门槛,促进了知识和资源的共享,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成本和挑战。相反,开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精细的治理机制和更加多元的投入模式。
中国企业在RISC-V生态中的积极角色,反映了从技术使用者到生态贡献者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上,更体现在技术贡献、标准参与和社区建设等多个维度。腾讯、阿里等企业的参与,为开源CPU生态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这是纯研究机构难以提供的。
需要注意的是,开源并不等于自主可控。虽然RISC-V指令集是开放的,但要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还需要具备基于RISC-V手册设计和制造出RISC-V芯片的能力,并能在不依赖美西方**的情况下持续迭代演进。这需要从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开发工具到软件生态的全产业链能力支撑。
**数据视角:
根据RISC-V**基金会的数据,该基金会的会员数量同比增长超过26%,在70个**/地区拥有超过3180名会员。如今,市场上已有超过100亿个RISC-V核心,2025年RISC-V架构芯片有望突破800亿颗。
在中国市场,RISC-V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2年7月,RISC-V架构芯片的出货量已经突破了百亿颗,阿里平头哥开发的玄铁系列在物联网芯片市场广受认可,出货量超过30亿颗,中国芯片行业出货的RISC-V芯片达到50亿颗,占据全球出货量的半壁江山。
从产业参与度来看,RISC-V**基金会的25个高级会员中有13个来自中国,包括阿里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以及**赞助的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这种参与度为中国在RISC-V生态发展中赢得了重要话语权。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