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PCB设计因为电机驱动电路过于复杂而不得不扩大板面积时,是否曾感到无奈?外围元件太多不仅占空间,还增加了物料成本、降低了系统可靠性。东芝电子通过其创新的高度集成化电机驱动IC解决方案,正在帮助工程师彻底摆脱这一困境。
现代电子设备日益小型化,对电路板空间提出了**要求。电机驱动电路传统上需要大量外围元件——电流检测电阻、电荷泵电容、保护电路等,这些元件不仅占用宝贵空间,还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和故障点。东芝的TB67S549FTG、TB67H481FNG等系列产品通过内置关键功能组件,将外部元件数量减少到*低限度。
东芝电机驱动IC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实现了外围元件的*小化,这些技术不仅减少了元件数量,还提升了系统整体性能。
内置电流检测功能是减少外围元件的关键。传统电机驱动电路需要外部电流检测电阻来监测电机电流,而东芝的驱动IC如TB67S549FTG内置了恒流控制所需的电流检测部件,完全不需要外部电流检测电阻。这不仅节省了空间,还避免了外部电阻带来的功率损耗和热管理问题。
集成电荷泵电路是另一项重要创新。电荷泵电路通常需要外部电容器来产生栅极驱动电压,但东芝的驱动IC如TB67S549FTG和TB67H481FNG内置了电荷泵电路,无需外接电容。这种设计进一步减少了元件数量和PCB面积占用。
BiCD工艺技术使高度集成成为可能。东芝采用双极-CMOS-DMOS(BiCD)工艺制造这些驱动IC,将功率DMOSFET、模拟电路和数字控制逻辑集成在单一芯片上。这种工艺能够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实现高集成度,是减少外围元件的技术基础。
多功能保护电路集成也减少了外部元件需求。东芝驱动IC内置了过热保护(TSD)、过流检测(ISD)和欠压锁定(UVLO)等功能,这些保护功能通常需要外部元件实现,现在全部集成在芯片内部。
东芝提供了多款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电机驱动IC,每款产品在减少外围元件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
TB67S549FTG是针对步进电机的优化解决方案。这款产品采用QFN24封装(4.0mm×4.0mm),与东芝前代产品TB67S539FTG使用的QFN32封装相比,贴装面积缩小了36%左右。它完全不需要外部电流检测电阻和电荷泵电容,极大简化了外围电路设计。
TB67H481FNG和TB67H480FNG是双路直流有刷电机驱动IC。这两款产品采用HTSSOP28封装,表贴面积比东芝当前产品TB67S109AFNG使用的HTSSOP48封装大约小39%。它们内置电荷泵电路无需外接电容,支持多种电流衰减模式,进一步减少了外部部件需求。
TB67H450AFNG和TB67H451AFNG是单通道直流有刷电机驱动IC。采用更小的HSOP8封装,待机电流仅为1μA,工作电压范围4.5V至44V,能够输出3.5A大电流。这两款产品在过流保护处理上有所不同,分别为锁定型和自动恢复型,为不同应用需求提供了选择。
封装技术的优化也是减少外围元件的重要因素。与四周排列端子的QFN型封装不同,HTSSOP封装在两个方向排列端子,因此电路板布线更为便捷。这种封装设计不仅减小了尺寸,还简化了PCB布局,间接减少了对空间的需求。
在实际设计中,采用系统化方法可以进一步减少外围元件数量,优化整体电路设计。
电源设计简化是首要考虑。东芝的电机驱动IC如TB67H481FNG内置3.3V稳压器输出,允许电机由单个VM电源驱动。这意味着不需要额外的稳压电路,减少了电源相关的外围元件。
信号接口优化也能减少元件数量。TB67H481FNG采用IN输入控制,TB67H480FNG则使用PHASE输入控制。这种简化的接口设计减少了对复杂控制电路的需求,降低了外围元件的数量和复杂度。
热管理设计的简化。由于东芝驱动IC采用低导通电阻MOSFET(如TB67H481FNG的Rds(on)典型值仅为0.4Ω),产生的热量较少,降低了对散热元件的要求,如散热片或散热孔的需求减少。
PCB布局优化技巧。采用东芝的小型封装IC时,合理的PCB布局可以进一步节省空间。例如,利用IC内部集成的功能,可以将元件布置得更加紧凑,减少布线路由长度和空间需求。
保护电路简化。凭借东芝驱动IC内置的多种保护功能(过热、过流、欠压等),不需要外部添加相应的保护电路,显著减少了外围元件的数量。
选择合适的电机驱动IC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在减少外围元件的同时满足应用需求。
电机类型是首要考虑因素。对于步进电机应用,TB67S549FTG是理想选择,它支持全步、半步、四分之一、1/8、1/16和1/32步运行,内置恒流控制完全不需要外部电流检测元件。对于直流有刷电机,TB67H481FNG和TB67H480FNG支持双路有刷电机驱动,而TB67H450AFNG和TB67H451AFNG适合单通道应用。
功率需求决定具体型号选择。需要驱动较大电流(如3.5A)的应用可以选择TB67H450AFNG系列,而一般应用(2.5A)可以选择TB67H481FNG系列。电压需求也很重要,东芝驱动IC通常支持宽电压范围(如4.5V至44V),适合不同电源环境。
控制接口需求影响选择。不同的输入接口(IN输入或PHASE输入)适合不同的控制方式。需要简单控制的场合可以选择接口简单的型号,而需要高级控制的场合可能需要更多功能集成的型号。
封装尺寸约束是关键考量。空间极其有限的应用应选择*小的封装,如QFN24(4.0mm×4.0mm)或HSOP8。空间相对宽松的应用可以选择HTSSOP28封装,它在尺寸和布线便利性之间提供了良好平衡。
特殊功能需求也不容忽视。有些应用可能需要特定的保护功能或控制特性,如自动恢复功能或电流监测功能,这些都需要在选择时综合考虑。
东芝减少外围元件的电机驱动IC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成功应用,证明了其实际价值。
办公自动化设备是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在打印机、多功能打印机等设备中,东芝的电机驱动IC如TB67S549FTG和TB67H481FNG成功减少了电路板空间占用,同时保持了高性能。某型号多功能打印机采用TB67S549FTG后,电机驱动部分面积减少了36%,外围元件数量减少了40%。
金融设备应用也取得显著效果。自动取款机(ATM)、外币兑换机等设备使用东芝电机驱动IC后,不仅减小了体积,还提高了可靠性。由于外围元件减少,故障率显著降低,维护成本相应下降。
工业控制系统同样受益良多。监控摄像头、投影仪等设备采用东芝的解决方案后,实现了更紧凑的设计和更高的性能。某工业监控摄像头项目使用TB67H480FNG后,成功将驱动电路面积减小39%,同时提高了运动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消费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机器人吸尘器、电子锁、小型家用机器人等设备利用东芝电机驱动IC的小尺寸和低功耗特性,实现了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紧凑的结构设计。
汽车电子领域也在逐步采用。虽然东芝有专门的车载系列产品,但其减少外围元件的设计理念同样应用于汽车电子领域,帮助减小ECU体积,提高可靠性。
个人观点:
东芝通过减少外围元件来简化电机驱动设计的策略,代表了半导体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单纯提供芯片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这种转变不仅解决了工程师的实际痛点,还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高集成度、更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减少外围元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设计哲学的变革。它要求芯片设计师深入理解应用需求,将传统上由外部元件实现的功能智能地集成到芯片内部,同时保持甚至提升性能。这比简单的高度集成要复杂得多。
从长远看,电机驱动IC的发展将继续向"更多功能、更少外围"的方向演进。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功能被集成到单芯片中,如电流传感、位置检测、甚至简单的控制算法,进一步简化系统设计。
同时,这种集成化趋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热管理、信号完整性和测试验证等。解决这些挑战需要芯片设计师和系统工程师更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
Q:减少外围元件会不会影响电机驱动性能?
A:不会,反而可能提升性能。东芝通过内置高质量的电流检测部件和电荷泵电路,不仅减少了外部元件,还避免了外部元件带来的参数离散性和温度漂移问题。内置元件的匹配性和温度特性通常比外部元件更好,有助于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和一致性。
Q:所有类型的电机驱动都可以大幅减少外围元件吗?
A:这取决于具体应用和性能要求。东芝为不同电机类型(步进、直流有刷、无刷)提供了相应的优化解决方案。一般来说,中小功率应用可以大幅减少外围元件,而**功率或特殊应用可能仍需部分外部元件。但即使是高功率应用,东芝也提供了集成度较高的解决方案,如TB67H482FNG可支持50V/5A输出。
Q:采用高度集成的电机驱动IC是否会增加成本?
A:通常总体成本会降低。虽然高度集成的IC本身成本可能略高,但由于减少了外围元件数量、简化了PCB设计、提高了生产良率和系统可靠性,总体系统成本往往反而降低。此外,节省的PCB面积也可以间接降低产品成本。
**见解:
东芝减少电机驱动IC外围元件的努力,实际上是在重新定义芯片与系统的边界。传统上,许多功能由外部元件实现,芯片只负责核心驱动功能;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功能被集成到芯片内部,芯片正在成为真正的系统解决方案。
这种变革的深远意义在于它降低了电机控制应用的技术门槛。过去需要深厚模拟设计经验才能完成的高性能电机驱动设计,现在使用高度集成的IC就能轻松实现,这让更多工程师能够从事电机控制相关产品的开发。
从技术角度看,这种高度集成也反映了半导体工艺进步带来的系统级创新。BiCD等工艺技术的成熟使功率器件、模拟电路和数字逻辑能够**集成在同一芯片上,这为功能集成提供了技术基础。没有工艺进步,这种高度集成就难以实现。
*后,我认为这一趋势也将促进电机驱动技术的标准化和模块化。随着更多功能被集成到芯片中,电机驱动接口变得更加标准化,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和互换性得到增强,这将进一步加速电机控制技术的普及和创新。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