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传统芯片制造遇到的那些瓶颈吗?当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集成电路发展面临存储密度难以突破、能耗过高、计算效率低下等多重挑战。浙江大学张亦舒团队近期研发出基于氧化钨的高性能自整流忆阻器,不仅完美兼容现有CMOS工艺,更实现了惊人的10整流比和10秒数据保持能力,为后摩尔时代的芯片制造提供了全新思路。
氧化钨(WO)之所以成为理想选择,关键在于其卓越的工艺兼容性和电学特性。钨是CMOS工艺中常用的金属互连材料,这使得整个器件具有与现有工艺高度兼容的优势。研究团队采用简单的单氧化层结构,显著简化了制备流程,并有效降低了工业成本。
材料性能对比数据显示:
导电特性:WO中的氧空位浓度可通过工艺**控制,实现优异的电阻切换特性
热稳定性:能承受CMOS后端工艺的 thermal budget(热预算),不会发生材料退化
界面特性:与TiN电极形成欧姆接触,降低接触电阻
基于这些优势,氧化钨忆阻器在100×100阵列集成中实现了97.3%的电阻读取精度,当读取裕度设置为10%时,基于该器件的无源阵列可以达到180.3 Gb的存储容量。
制备高性能氧化钨忆阻器需要精准控制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步骤一:衬底准备与电极沉积
选择标准硅衬底,热生长SiO绝缘层(厚度200-300nm)
采用磁控溅射沉积底部TiN电极(厚度100nm),并在N氛围中退火优化电极结晶性
关键参数:溅射功率800W,工作压力3mTorr,衬底温度300℃
步骤二:氧化钨功能层制备
使用反应溅射法沉积WO薄膜(厚度20-30nm)
通过调节O/Ar比例控制氧空位浓度(**比例1:4)
后退火处理:快速热退火(RTA)600℃,60秒,促进氧空位均匀分布
步骤三:顶电极与集成工艺
电子束蒸发沉积Pt顶电极(厚度80nm),形成金属-绝缘体-金属(MIM)结构
采用光刻和干法刻蚀定义器件图形(*小特征尺寸100nm)
*终退火:400℃,30分钟,优化界面特性
步骤四:性能验证与测试
电学测试:使用半导体参数分析仪测量I-V特性
耐久性测试:在85℃环境下进行10次循环操作
数据保持测试:室温下监测电阻状态变化超过10秒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制备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挑战:
问题一:整流比不达标
原因:氧空位分布不均匀,导致反向漏电流过大
解决方案:优化RTA工艺参数,采用阶梯式升温曲线(300℃→500℃→600℃)
问题二:循环耐久性不足
原因:电极/功能层界面反应形成高阻层
解决方案:在WO与TiN电极间插入2nm HfO阻挡层
问题三:器件间均匀性差
原因:溅射工艺中的厚度波动
解决方案:采用行星式旋转衬底架,改善薄膜均匀性(波动<3%)
问题四:CMOS工艺兼容性问题
原因:后端工艺温度超过金属互连承受极限
解决方案:将忆阻器集成在CMOS工艺的金属层之间,采用低温工艺(<400℃)
制备成功的氧化钨忆阻器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指标:
| 性能参数 | 传统忆阻器 | 氧化钨忆阻器 | 提升幅度 |
|---|---|---|---|
| 整流比 | 10^2-10^3 | 10 | 100-1000倍 |
| 开关比 | 10-100 | 10^3 | 10-100倍 |
| 循环寿命 | 10^3次 | 10次 | 10倍 |
| 数据保持 | 10秒 | 10秒 | 100倍 |
| 阵列规模 | 1Kb | 180.3Gb | 180,300倍 |
这些性能提升使得氧化钨忆阻器在多个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神经形态计算:32×32阵列实现手写数字识别准确率99.1%
高密度存储:无源交叉阵列密度达到传统Flash的10倍
边缘AI计算:功耗降低至飞焦耳级别,适合物联网设备
个人观点:
氧化钨忆阻器的真正突破不在于单个性能参数,而在于**实现了高性能与CMOS工艺的完美兼容。这意味着实验室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不需要重建生产线或开发全新工艺。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这项研究的意义堪比当年HKMG(高k金属栅)技术的引入——都是通过材料创新延续摩尔定律的生命力。氧化钨忆阻器很可能成为后摩尔时代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特别是在需要高能效计算的AI、自动驾驶等领域。
未来3-5年,我们可能会看到基于该技术的商用芯片出现,首先在专用AI加速器和高密度存储器中应用,随后逐步扩展到通用计算领域。对于芯片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来说,现在开始掌握氧化钨忆阻技术正当时。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