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中国Chiplet技术生态建设与标准应用路径

本内容由注册用户李强上传提供 纠错/删除
4人看过

『如何发展?中国Chiplet技术生态建设与标准应用路径』

看到中国发布**原生Chiplet标准却面临**竞争的压力,很多科技从业者都在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发展自己的Chiplet技术生态?2022年12月16日,《小芯片接口总线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在突破先进制程限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在全球Chiplet赛道中,美国UCIe联盟已聚集英特尔、AMD、台积电等巨头,中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发展路径。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析中国Chiplet技术的发展策略和生态建设方案,帮你理解这一关键技术背后的**战略和产业逻辑。

为什么中国要发展自己的Chiplet技术?

中国发展Chiplet技术的首要原因是突破先进制程限制。随着美国对华半导体制裁不断升级,中国获取先进光刻机和制造技术面临重重困难。Chiplet技术通过将大型芯片分解为多个小芯片并集成,能够用成熟工艺实现接近先进制程的性能,这为中国的芯片产业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替代路径。

更重要的是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秘书长郝沁汾指出,中国需要有自己的Chiplet标准体系,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的UCIe标准。通过建立自主标准,中国可以减少在芯片接口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对外部的依赖,增强产业链安全性。

中国Chiplet标准的三大特点

基于《小芯片接口总线技术要求》,中国Chiplet标准展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技术全面性:标准涵盖了总体概述、接口要求、链路层、适配层、物理层和封装要求等全方位技术要求,为Chiplet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完整规范。

应用场景广泛:支持CPU、GPU、人工智能芯片、网络处理器和网络交换芯片等多种应用场景,包括C2M(计算与存储互连)、C2C(计算芯片互连)、C2IO(计算与IO互连)和C2O(计算与其他芯片互连)等连接方式。

兼容性与开放性:标准兼顾了PCIe等现有协议的支持,既可以使用**先进封装方式,也可以利用国内封装技术积累,保持了良好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四步构建中国Chiplet生态

基于目前的产业实践,中国发展Chiplet技术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系统化推进:

  1. 1.标准完善与**化推广

    首先需要持续完善现有标准体系,基于《小芯片接口总线技术要求》进一步开发配套标准和实施细则。推动标准**化,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正在与IEEE合作,探索将中国标准推向**的可能性,增加**影响力。建立测试认证体系,开发符合中国标准的参考设计和测试平台,确保标准的可实施性和可靠性。促进产业共识,通过行业会议、技术论坛和开发者大赛等形式,扩大标准在产业中的认可度和采用率。

  2. 2.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建设

    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围绕Chiplet技术构建包括芯片设计、EDA工具、IP核、制造封装和测试验证在内的完整生态体系。建立产业集聚区,如无锡正在打造"Chiplet之谷",通过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基金等方式集聚相关企业。培育专业企业,支持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封装企业突破硅中介层与微凸块技术,支撑HBM3与GPU的高密度集成。推动应用落地,鼓励寒武纪、壁仞科技等设计企业采用Chiplet技术开发产品,如龙芯中科的32核CPU处理器龙芯3D5000就采用了Chiplet技术。

  3. 3.技术创新与关键突破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重点攻克高密度互连、先进封装、热管理和测试验证等关键技术难题。发展特色工艺,利用国内在封装测试领域的优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Chiplet技术和工艺路径。探索新路径方向,积极布局3D集成、光互连等前沿技术,如硅光Chiplet与CMOS混合封装,解决电气信号衰减瓶颈。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项目攻关、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培训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4. 4.市场应用与迭代优化

    聚焦重点应用领域,率先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对算力需求迫切领域推广Chiplet技术。打造示范案例,支持企业开发基于Chiplet技术的创新产品,如华为通过Chiplet将AI芯片性能提升40%,成本降30%。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实际应用收集技术问题和改进建议,持续优化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拓展**市场,在坚持自主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合作与竞争,提升中国Chiplet技术的**影响力。

完成这四步,中国就能建立起自主可控的Chiplet技术生态,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个人观点:中国路径的独特价值

在我看来,中国发展Chiplet技术不能简单模仿**路径,而需要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先进制程方面存在差距,但在封装测试领域具有优势,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在封装环节的强项。

更重要的是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中国Chiplet标准应该保持开放性,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避免形成技术壁垒。正如郝沁汾所言,中国的小芯片标准是开放的,从标准的协议到参考实现都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对于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应用驱动应该是中国发展Chiplet技术的核心逻辑。相比于追求技术的完美性,更应该关注如何快速落地应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应用迭代来完善技术,而不是等待技术完全成熟再推广应用。

中美Chiplet发展对比

对比中美两国在Chiplet技术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一些有趣差异:

标准策略不同:美国通过UCIe联盟推动建立全球统一标准,中国则先发展自主标准再寻求**认可。

技术重点不同:美国更关注前沿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中国更注重实用性和产业化落地。

生态结构不同:美国以大型芯片企业为主导,中国则更加注重产学研协同和产业链配套。

市场导向不同:美国面向全球市场,中国初期更关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替代进口。

给产业参与者的建议

基于中国Chiplet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不同领域的产业参与者提供以下建议:

芯片设计企业:积极采用Chiplet架构设计新产品,优先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积累技术经验和知识产权。

封装测试企业:加大先进封装技术研发投入,提升高密度集成和异构集成能力,为Chiplet技术提供制造支撑。

EDA和IP企业:开发支持Chiplet设计的工具和IP核,特别是关注接口协议、互连设计和仿真验证等关键环节。

投资机构:关注Chiplet领域的创新企业,重点投资在接口IP、先进封装、测试验证等细分领域有技术优势的企业。

通过这些策略,各类产业参与者可以更好地把握Chiplet技术带来的机遇,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成功。

发展挑战与应对思路

中国发展Chiplet技术也面临几个重要挑战:

生态成熟度:国内Chiplet生态尚未完全成熟,需要时间培育和完善。

技术积累:在高速互连、先进封装等关键技术方面与**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人才短缺:具备Chiplet设计和集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竞争:面临UCIe等**标准的竞争压力,需要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创新的发展思路,特别是要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