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汽车电子功能安全?ASIL-D合规场景下的RISC-V解决方案

本内容由注册用户李强上传提供 纠错/删除
7人看过

汽车电子设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智能驾驶和车载系统复杂度的提升,如何满足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成为许多开发者的核心痛点。尤其是涉及ASIL-D(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的场景,从处理器架构到开发工具链都需要严格认证。芯来科技与全球嵌入式开发***IAR的战略合作,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生。

为什么汽车电子需要专属RISC-V解决方案?

传统通用处理器在汽车场景中往往面临可靠性不足的问题。随机硬件失效或系统性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芯来科技的NA系列车规级处理器内核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车载、航天等高可靠性需求领域,通过增强验证活动和故障注入计划,*大限度杜绝失效风险。而RISC-V架构的开放性使得定制化安全扩展成为可能,这是封闭架构难以实现的优势。

芯来NA处理器如何实现ASIL-D合规?

芯来科技的NA系列产品并非简单适配汽车标准,而是从底层架构到验证流程全面遵循ISO 26262规范。其核心措施包括:

  • 系统性安全管理工具: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实现全程可追溯,实时更新文档保证透明度;

  • 双维度安全分析:针对系统性失效和随机硬件失效分别采用形式化验证和故障注入测试;

  • 诊断覆盖率提升:内置硬件监测机制,提供超过90%的诊断覆盖率报告,助力客户通过芯片级认证。

这些措施使得NA系列成为国内少数支持ASIL-D级别的RISC-V处理器IP,已应用于激光雷达、发动机电控单元(ECU)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领域。

IAR开发工具如何简化安全流程?

光有硬件不够,软件工具链的合规性同样关键。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RISC-V功能安全版提供了经T"UV S"UD认证的完整开发环境,覆盖编译、调试和静态分析环节。其独特价值在于:

  • 预认证工具链:符合ISO 26262等10项功能安全标准,大幅缩短认证周期;

  • 深度集成调试:支持虚拟和物理平台无缝切换,实现早期软件开发和错误检测;

  • 静态分析工具C-STAT:自动检测代码合规性,减少人工审查负担。

通过与MachineWare的SIM-V仿真器联动,开发者甚至能在芯片流片前完成固件开发和HIL(硬件在环)测试,真正实现“左移开发”。

国产汽车芯片如何借助该方案加速上市?

对于计划打造国产芯片的厂商,芯来与IAR的合作提供了从IP到工具的完整解决方案。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 降低认证门槛:预认证的处理器和工具链可将合规周期缩短30%-50%;

  • 生态兼容性:支持主流的AutoSAR架构和MCAL驱动,无缝对接现有汽车软件生态;

  • 长期支持保障:IAR提供全生命周期技术支持,包括漏洞定期报告和验证服务包。

目前采用该方案的客户已覆盖车载MCU、传感器控制单元等场景,其中某激光雷达厂商通过NA处理器将功能安全认证时间压缩至12个月以内。

未来趋势:RISC-V在汽车电子的生态演进

随着Android XR等系统宣布支持RISC-V架构,车载智能系统的生态正在快速扩张。芯来科技与IAR的合作不仅提供单点解决方案,更通过开放架构推动行业协同。未来,从智能座舱到域控制器,RISC-V有望凭借定制化能力和成本优势,成为汽车电子的主流架构之一。

开发者需关注的是,功能安全只是基础门槛,未来竞争将聚焦于如何平衡性能、功耗与安全冗余。芯来科技的NI系列AI处理器与NX高性能内核已布局这一方向,结合IAR的多平台支持能力,国产汽车芯片有望在智能驾驶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