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自动化?智能芯片设计自动化流程与工具指南

本内容由注册用户李强上传提供 纠错/删除
12人看过

当你面对芯片设计复杂度指数级增长,传统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大模型对算力的饥渴需求时,是否曾渴望有一种解决方案能自动化处理那些重复且繁杂的设计工作?随着参数规模从十亿级迈向万亿级,芯片设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智能自动化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大模型驱动的变革。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发布的全球**AI全自动芯片设计系统"启蒙",到新思科技推出的全栈式AI驱动型EDA解决方案Synopsys.ai,智能化、自动化正在重新定义芯片设计的工作方式。

为什么芯片设计需要智能化自动化?

复杂度爆炸是首要挑战。大模型应用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参数规模从GPT-1的1.17亿激增到GPT-4的约1万亿,增长了近万倍。这种增长对算力的需求呈现指数级上升,传统设计方法难以应对。

人才短缺制约行业发展。芯片设计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培养一名**工程师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时间。而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需失衡,自动化工具可以降低对个别专家的依赖。

成本压力日益严峻。一次流片失败可能导致数千万美元的损失,还有可能因此错过重要的市场窗口。智能自动化可以在设计阶段早期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幅降低这种风险。

时间紧迫成为新常态。大模型技术迭代速度极快,要求芯片设计周期从传统的数年缩短到数月甚至数周。只有通过自动化才能满足这种快速迭代的需求。

智能自动化设计的三重核心价值

效率提升令人瞩目。中科院"启蒙"系统仅用5小时就完成了"启蒙1号"CPU的全部前端设计,集成超400万逻辑门,相当于Intel 486的复杂度。相比传统需要数百名专家耗时数月甚至数年的设计流程,效率提升达两个数量级。

质量优化效果显著。AI驱动的设计工具可以在相同甚至更短时间内设计出功耗、性能和面积(PPA)更好的芯片。新思科技的Synopsys.ai解决方案帮助瑞萨电子提高芯片性能并降低成本,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数周。

门槛降低意义深远。自动化工具使更多企业能够参与芯片设计,特别是中小型公司和初创企业。中科麒芯的"智语芯"大模型支持Verilog、Python、TCL等多种语言,提供智能建议,有效提升编码效率,达到中级工程师水平。

四步实现智能自动化芯片设计

**步:需求分析与平台选择

明确设计目标。确定芯片的用途、性能指标、功耗预算和成本目标。大模型芯片通常需要高算力、高带宽和低功耗,如支持70亿参数大模型在终端设备本地运行。

选择合适工具。评估不同自动化设计工具的特点和优势。新思科技Synopsys.ai提供全流程AI驱动解决方案;中科院"启蒙"系统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自动设计;中科麒芯"智语芯"专注于设计协同和知识管理。

搭建技术栈。建立从架构设计到验证的完整工具链。包括架构探索工具(如思尔芯芯神匠)、设计和仿真工具(如思尔芯芯神驰)、硬件仿真(如思尔芯芯神鼎)和原型验证(如思尔芯芯神瞳)。

第二步:架构设计与优化

利用AI进行架构探索。使用智能工具分析不同处理器内核、总线类型、存储配置和仲裁机制的组合,找到*优架构。思尔芯的芯神匠软件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设计质量、激励机制和功耗对整体设计的影响。

性能功耗协同优化。通过AI算法同时优化性能和功耗指标。分析总线通信量、端到端延时、系统吞吐率和内存命中率等关键指标,确保设计满足大模型计算的需求。

功能安全设计。特别是对于汽车电子等安全关键应用,采用故障注入等方式检验硬件失效、软件失效、网络失效等情况下的系统反应,确保符合ISO 26262等安全标准。

第三步:实现与验证

自动代码生成。利用AI工具生成硬件描述代码。中科麒芯"智语芯"支持Verilog、Python、TCL、Bash、Perl等多种语言,提供单行提示、多行提示和自动补全等智能建议。

智能验证测试。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验证方法加速覆盖收敛。新思科技Xcelium仿真器引入专有机器学习技术,从以往的回归运行中学习并指导随机引擎,在实现相同覆盖率的前提下大幅减少仿真次数,*多可以减少十倍。

混合验证策略。结合软件仿真、硬件仿真和原型验证等多种方法。软件仿真(如思尔芯芯神驰)**模拟逻辑功能;硬件仿真(如思尔芯芯神鼎)捕捉物理环境中的细微差异;原型验证(如思尔芯芯神瞳)提供接近真实的运行环境。

第四步:优化与部署

性能分析调优。使用AI工具分析芯片运行时的性能瓶颈,自动优化设计参数。通过强化学习从功耗、性能和面积方面改善芯片设计。

功耗优化管理。采用低功耗IP解决方案组合降低芯片功耗,同时在芯片生命周期中使用监控和分析的片上传感器,生成功耗分析数据,指导进一步优化。

部署上线。将设计好的芯片投入量产,并持续收集运行数据用于后续优化。中科院"启蒙"系统设计的"启蒙1号"已完成流片,"启蒙2号"将实现1700万逻辑门超标量处理器自动设计,性能对标ARM Cortex A53。

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

AI驱动设计成为核心。新思科技Synopsys.ai是全球**全栈式AI驱动型EDA解决方案,能够让开发者从系统架构到设计和制造,在芯片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采用AI技术。

先进封装技术提供支持。CoWoS成为GPU的主流选择,与HBM结合通过多芯片堆叠提高芯片间通信速度和能效。Chiplet技术将芯片分割成更小模块,使芯片可以采用异构设计,为设计带来更大灵活性和创新空间。

自动化程度达到新高度。中科院"启蒙"系统**实现从芯片硬件到基础软件的全流程无人化设计,其产出方案在性能、能效等关键指标上均达到人类专家水平。

云端协同提升效率。思尔芯与腾讯云合作,将软件仿真工具部署至云端,提升仿真并行运行效率,缩短测试周期,解决算力需求波动性问题。

主流自动化方案对比

全流程解决方案如新思科技Synopsys.ai,覆盖从架构到制造的每个环节,提供端到端的自动化设计能力,适合大型芯片企业。

专用点工具如中科麒芯"智语芯",专注于设计过程中的特定环节,如代码生成、技术支持和知识检索,可以独立使用或集成到现有流程中。

开源替代方案正在兴起。虽然闭源大模型较完善,但大量资源掌握在生产商手中。从开源库生成高质量数据集或把闭源代码库当作数据库,给开源模型训练带来优势。

云端服务提供灵活性。通过云平台提供自动化设计服务,用户按需使用,降低初期投入成本。特别适合中小型设计团队和初创公司。

实施策略与**实践

渐进式采用降低风险。不要试图一步到位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而是从特定环节开始,如先实现代码自动生成或自动验证,逐步扩展到整个设计流程。

人才培养与工具引入同步。虽然自动化工具可以降低对专家经验的依赖,但仍需要专业人员配置、管理和优化这些工具。投资培训团队掌握新技术和新工具。

数据积累至关重要。AI驱动的设计工具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建立设计知识库,收集和整理历史设计数据,为智能化提供燃料。

生态合作加速落地。与工具供应商、设计服务公司和晶圆厂建立紧密合作,确保自动化工具与整个产业链的兼容性和协同性。

挑战与应对方案

数据安全需要保障。ML模型的引入可能导致数据安全和模型所属权问题,客户的设计和供应商IP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ML模型学习。建立严格的数据隔离和访问控制机制。

模型幻觉必须克服。AI模型可能产生不符合实际需求的设计,如何提升AI在芯片设计中的正确率是一个关键挑战。采用"预训练+微调+RAG"策略,结合实时检索确保准确性。

能耗问题需要关注。深度学习模型规模越大,能耗水平也迅速攀升。大模型训练成本中60%是电费。选择能效更高的算法和硬件平台。

技术迭代快速持续。IC领域发展迅速,每一代技术节点对应的设计与制程都不一样,需要不断提高ML模型的有效期和适应性。

未来展望:自动化设计的发展方向

全流程整合深化发展。从当前的点工具自动化向全流程自动化演进,实现从架构设计到制造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提**率和质量。

AI与传统方法深度融合。AI不会完全取代传统设计方法,而是与传统方法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尤其是在复杂的系统级创新架构中,需要更高层次的算法优化。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开发专用的自动化设计工具和方法,提供更精准的优化。

开源生态逐步壮大。随着开源芯片项目的增多和开源EDA工具的成熟,开源自动化设计生态将更加丰富,降低芯片设计门槛。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智能芯片设计自动化不仅是技术演进,更是设计范式的根本转变。它将芯片设计从一门艺术转变为更加工程化的学科,使创新更加可重复和可扩展。

然而,平衡自动化与创造性至关重要。虽然自动化工具可以处理重复性任务和优化工作,但人类工程师的创造力、系统思维和领域知识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成功的应用将是人机协作的模式,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

标准化与开放性需要加强。当前各家的自动化工具和平台还存在互操作性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的标准和接口,避免形成新的技术壁垒。

伦理与责任问题值得关注。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设计错误的责任认定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建立新的规范和标准来确保自动化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将成为关键转折点。随着中科院"启蒙"系统的发布和各大EDA厂商AI工具的成熟,智能自动化设计正从概念验证走向大规模应用。

未来3-5年,我们可能会看到自动化设计工具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从当前的辅助角色向更加自主的设计伙伴演变。同时,专门针对大模型芯片的自动化设计方法也将更加成熟和专业化。

*终的建议是:对于芯片设计团队,现在开始投资和学习智能自动化技术是明智的选择。从小规模试点项目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和数据,找到*适合自己工作流程的自动化路径,为未来的竞争做好准备。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