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AI训练集群因为内存墙和带宽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算力时,当单颗大尺寸芯片的良率问题和成本让你望而却步时,Chiplet技术正在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钥匙。奇异摩尔在ICCAD 2022上展示的2.5D及3D Chiplet解决方案,通过芯粒异构集成和先进封装技术,为高性能计算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那么,2.5D和3D Chiplet各有什么优势?又该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案?
传统单片式SoC在设计大型芯片时面临诸多挑战:良率随芯片面积增大而急剧下降,制造全芯片采用*先进制程成本过高,以及重新流片周期长、风险大。Chiplet技术将大芯片拆分为多个小芯粒(Die),通过先进封装互连,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复用经过验证的芯粒,设计成本可降低50%以上,研发周期缩短40%。特别是对于需要频繁迭代的AI加速器和网络处理器,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性能突破物理限制:Chiplet允许将计算、存储、I/O等不同功能的芯粒采用*适合的工艺节点制造,然后通过高密度互连集成在一起。比如计算芯粒采用5nm工艺,而I/O芯粒可以采用更成熟的28nm工艺,实现**性价比。
灵活应对技术封锁:对于受限的工艺节点,可以通过多个低制程芯粒互联形成替代方案,这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D封装是Chiplet技术中*成熟的方案,通过在硅中介层上放置芯粒并实现高密度互连。
硅中介层技术:提供比传统PCB高数个数量级的布线密度,互连间距可达微米级。这使得芯粒间可以实现近乎片上级别的通信带宽和延迟。
高性能IO Die:奇异摩尔的2.5D IO Die作为一个高速数据存储及调度核心,集成了Die-to-Die接口和其他多种高速接口,能将各个节点通过Kiwi Fabric网络互连起来,再通过自定义算法实现数据流、信息流的分发调度。
应用场景:非常适合数据中心加速卡、高端网络处理器以及自动驾驶计算平台。这些应用需要较高的互连带宽,但对体积和功耗的限制相对宽松。
成本考量:2.5D封装虽然比3D封装便宜,但硅中介层的成本仍然较高,适合性能要求较高且有一定成本承受能力的应用。
3D Chiplet通过垂直堆叠实现更高的互连密度和更短的互连长度,提供**的性能与能效。
3D Base Die创新:奇异摩尔研发了全球**通用的3D Base Die。通过芯粒3D堆叠,能进一步提升芯片算力密度。同时通过集成die-to-die 3D接口、Cache等模块实现更**的垂直互联,*大程度减少存储本身带来的延迟和功耗。
热能管理挑战:3D堆叠带来的*大挑战是散热。功率密度的大幅提升需要创新的冷却解决方案,如微流体冷却、相变材料等。
混合键合技术:提供比微凸点高数个数量级的互连密度,互连间距可达到微米级别,实现**的带宽密度和能效。
适用领域:*适合对功耗和体积有严格限制的移动设备、边缘计算设备,以及需要**内存带宽的AI训练芯片。
奇异摩尔提供了完整的Chiplet解决方案,包括互连架构和接口IP。
Kiwi Fabric动态配置互联架构:提供灵活的拓扑支持,能够根据工作负载动态调整互连路径,优化数据传输效率。这种架构特别适合异构计算场景,不同种类的计算芯粒(CPU、GPU、NPU)能够**协同工作。
Kiwi Link高速接口IP:完全支持UCIe标准,提供高达16-32GT/s的传输速率,延迟低至纳秒级。支持多种协议包括PCIe、CXL和Streaming,提供良好的兼容性和灵活性。
UCIe标准的重要性:作为行业开放标准,UCIe促进了不同厂商芯粒之间的互操作性,为构建健康的Chiplet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奇异摩尔作为UCIe联盟成员,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生态建设。
设计服务支持:提供一站式Chiplet系统设计服务,帮助客户进行系统及芯粒优化设计,降低采用门槛。
不同的应用场景对Chiplet技术有不同的需求,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路径。
数据中心AI训练:需要**的互连带宽和内存带宽,3D Chiplet与HBM集成是**选择。奇异摩尔的3D Base Die与HBM集成方案可以提供数倍于传统方案的带宽。
自动驾驶计算:需要平衡性能、可靠性和成本,2.5D Chiplet更适合。通过将感知、决策、控制等功能分解到不同芯粒,可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边缘AI设备:对体积和功耗有严格限制,3D Chiplet更有优势。通过堆叠计算和存储芯粒,可以大幅缩小体积并降低互连功耗。
网络处理器:需要高带宽IO和灵活的可扩展性,2.5D Chiplet更适合。可以根据需要配置不同数量的处理芯粒和接口芯粒。
从传统单片SoC转向Chiplet设计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和新的工具链支持。
系统架构重构:需要将单片SoC按功能模块分解为多个芯粒,考虑各芯粒之间的互连需求和通信模式。定义好芯粒之间的接口协议和互连拓扑。
芯粒选择与开发:可以选择第三方商用芯粒或开发自定义芯粒。建议优先考虑接口标准化程度高的芯粒,以降低集成难度。
先进封装选择:根据性能、成本和功耗要求选择合适的封装技术。2.5D封装适合大多数高性能应用,3D封装适合对体积和能效有**要求的场景。
系统级验证:Chiplet设计的验证复杂度更高,需要充分考虑芯粒间互连的时序、电源完整性和信号完整性。建议采用系统级仿真和原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测试策略调整:需要开发新的测试方法应对已知良好芯粒(KGD)测试、封装后测试等挑战。建议采用内建自测试(BIST)和边界扫描等DFT技术。
Chiplet技术虽然前景广阔,但仍面临生态和技术方面的挑战。
标准化进程:UCIe标准的推广为芯粒互操作提供了基础,但更高层的协议栈和软件接口还需要进一步标准化。
设计工具链:需要新的EDA工具支持芯粒协同设计、系统级仿真和验证。传统工具主要针对单片设计,需要适应异构集成的新范式。
供应链重构:从传统的IP供应商到芯粒供应商的转变,需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和供应链体系。测试、封装等环节也需要相应调整。
技术融合:Chiplet与先进封装、硅光互连、存算一体等新技术融合,将开启新的可能性。特别是硅光互连有望解决电气互连的带宽和距离限制。
个人观点:
Chiplet技术正在重塑半导体产业格局,从单一芯片竞争转向生态系统竞争。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单个公司技术的竞争,更是整个产业链协同能力的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Chiplet并不是**的解决方案,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权衡利弊。对于复杂度不高的芯片,传统单片方案可能更经济;对于超大规模芯片,Chiplet的优势更加明显。
国产机遇:在Chiplet技术变革中,中国厂商有机会通过聚焦特定环节实现突破。特别是在先进封装、接口IP等环节,国内外差距相对较小,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长期趋势:随着技术成熟,我们可能会看到芯粒市场的兴起,类似现在的IP市场。设计公司可以从不同供应商选择**芯粒进行集成,大幅降低设计门槛和风险。
**数据视角:
根据行业预测,Chiplet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8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57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这种增长主要由AI、自动驾驶、数据中心等高性能计算应用驱动。
奇异摩尔提供的案例显示,采用其Chiplet解决方案的客户可以实现系统性能提升1.5倍,同时降低研发成本80%,缩短量产时间60%。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Chiplet技术的商业价值。
在技术指标方面,奇异摩尔的Kiwi Link接口IP支持高达32GT/s的传输速率,延迟低至数纳秒,全面支持UCIe、CXL、Streaming等主流协议。这些指标已经达到**先进水平。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