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为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稳定性而担忧,或因进口芯片供应不确定而影响生产计划时,是否思考过国产芯片的真正实力?供应链安全与技术自主可控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考量。纳芯微电子作为国内**的模拟芯片企业,通过其全面的三电系统芯片解决方案,为新能源汽车动力域提供完整的国产化替代路径,助力车企降低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车载充电机OBC、主驱逆变器)对芯片有着特殊要求。这些系统涉及高电压、大电流工作环境,需要芯片具备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和长效稳定性。传统消费级芯片无法满足汽车电子苛刻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纳芯微针对三电系统提供的芯片解决方案涵盖了信号感知、系统互联、功率驱动三大方向。其数字隔离器产品自2017年量产以来,累计出货量超过6亿颗,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栅极驱动产品自2020年量产以来,累计出货量超8亿颗。这些芯片能够在-40℃至150℃的极端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并通过1000小时以上的加速老化测试,确保在整车寿命周期内的可靠性。
纳芯微的三电系统芯片方案具有多重技术优势:
全链路覆盖能力
从信号感知、数字通信到功率驱动和电源管理,纳芯微提供完整的芯片产品组合。在OBC领域,方案覆盖电流、电压、温度检测传感器,数字隔离器与CAN收发器,隔离/非隔离栅极驱动器,以及LDO、Buck等电源管理芯片,实现全链路覆盖。
功能安全认证
纳芯微获得了ISO 26262 ASIL D"Defined-Practiced"认证,成为国内少数在功能安全领域完成从"Managed"(体系建立)到"Defined-Practiced"(体系实践)能力跃迁的芯片企业。这意味着其芯片产品能够满足***别的汽车功能安全要求。
国产化自主可控
依托全国产化自主可控供应链设计和制造,纳芯微确保芯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对于降低对进口芯片的依赖、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性能**
以数字隔离器为例,纳芯微新近推出的第三代产品优化了抗电磁干扰、过电应力性能,为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OBC)、电池管理系统(BMS)、主驱逆变器、热管理PTC等系统提供高性价比的器件选择。
纳芯微在三电系统领域的产品布局全面覆盖新能源汽车核心应用场景:
电池管理系统(BMS)
提供高精度电池监控和保护芯片,确保电池包安全**运行。这些芯片能够实时监测电池状态,提供准确的电量管理和故障诊断功能。
车载充电机(OBC)
纳芯微的OBC解决方案可满足多种功率平台(3.3kW、6.6kW、11kW、22kW)设计需求,为不同级别的新能源汽车提供灵活的选择。
主驱逆变器
针对电机控制需求,纳芯微推出多通道半桥驱动芯片,如NSD8306/08/10/12-Q1系列,支持灵活配置PWM控制,并具备负载过流、短路、开路等诊断功能。
热管理系统
推出高集成度NSUC1610小电机驱动SoC,在单芯片上集成了ARM内核MCU、4路半桥驱动器和LIN接口,以实现对小电机应用的**实时控制,广泛适用于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的电子膨胀阀、AGS和电子出风口等应用。
纳芯微在国产芯片替代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市场份额提升:截至2024年,纳芯微汽车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5亿颗,汽车业务占公司整体营收比重超过35%。仅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领域,纳芯微就已与近400家零部件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
技术能力获得认可:2023年,纳芯微与大陆集团旗下合资公司陆博就乘用车关键零部件轮速传感器本土化项目达成产品合作协议,以技术与安全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更智能、更安全的汽车电子技术进步。
**标准参与:纳芯微正式加入AEC(汽车电子委员会),并成为AEC组件技术委员会成员,其车规芯片设计、验证、量产等全流程均执行AEC标准。
质量获得**认可:2023年获得**认证测试机构VDE颁发的**质量奖,证明其产品质量已达到**先进水平。
在我看来,纳芯微在三电系统芯片领域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技术突破,更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度提升。国产芯片企业能够与整车厂、Tier 1供应商深度合作,共同定义产品规格,这是中国市场独有的优势。
然而,国产芯片企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积累方面,**巨头拥有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在某些高端芯片领域仍具有优势;市场认知方面,部分车企对国产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仍存疑虑;生态建设方面,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芯片开发生态和支持体系。
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几个特点:创新模式转变:从简单的"替代"转向"引领创新",围绕汽车系统应用的演进趋势做更多差异化、创新性产品开发;**化布局: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芯片企业需要建立全球支持能力,服务海外市场;产业链协同:与整车厂、Tier 1、软件算法公司等深度合作,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而非单一芯片产品。
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我的建议是:分阶段实施国产替代,先从非安全关键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到核心系统;建立联合实验室,与芯片企业共同攻关技术难题;参与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汽车芯片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重要的是,供应链安全与技术创新应该并重。在确保芯片供应安全的同时,也要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使国产芯片不仅"可用",而且"好用",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