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科技巨头在一年内连续失去多位核心高管,外界自然会问:这是正常的新陈代谢还是深层的战略转型?2024年,小米集团经历了显著的管理层调整,包括副总裁马骥、颜克胜等人的离任。这些变动背后,反映了小米从纯手机公司向"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转型的深层需求。
2024年成为小米的高管调整年。12月初,集团副总裁马骥和颜克胜确认离任,两人在小米官网管理团队页面的照片和简介已被撤下。
马骥的离职较为突然。他2013年加入小米,主要负责MIUI安全中心、MIUI产品、**互联网业务等工作。2020年12月,马骥开始担任小米集团互联网业务部总经理。2022年12月,马骥被晋升为小米集团副总裁,兼任互联网业务部总经理。2023年8月,马骥岗位调整至中国区新零售部总经理,向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王晓雁汇报。有小米员工评价:"马骥是互部的功勋人物,如今无声退出,令人意外,不像是功成身退。"
颜克胜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小米的53号员工,他是小米**元老之一。2010年,颜克胜加入小米,任手机结构部总监,主要负责手机的研发和创新。2017年,颜克胜升任小米手机部副总裁、质量委员会副主席。2018年7月,颜克胜被任命为小米集团副总裁兼任集团质量委员会主席。有小米人士推测,颜克胜是在近期退休了。
除了这两位,2024年5月,小米**业务部副总裁向征也离职了。向征曾在海信、联想、摩托罗拉、TCL等知名企业担任高管职位,于2018年加入小米,目的是"进一步助力小米海外业务的高速发展"。
| 高管姓名 | 加入时间 | 主要负责领域 | 离任时间 | 可能原因 |
|---|---|---|---|---|
| 马骥 | 2013年 | 互联网业务、新零售 | 2024年12月 | 个人原因/战略调整 |
| 颜克胜 | 2010年 | 手机研发、质量管理 | 2024年12月 | 退休 |
| 向征 | 2018年 | **业务 | 2024年5月 | 海外业绩未达预期 |
这些高管变动背后有着复杂的多重因素。正常的新陈代谢是其中之一。像颜克胜这样的元老级高管,从2010年加入至今已超过14年,选择退休是正常的职业生命周期规律。
战略转型需求更为关键。小米正在从纯手机公司向"人车家全生态"转型,需要不同类型的管理人才。传统手机业务出身的高管可能不太适应新战略方向的要求。
业绩压力也是重要因素。向征的离职或许是因为小米海外市场迟迟未取得突破。2021年雷军曾宣称,小米*重要的任务是要站稳智能手机市场全球第二,同时要在三年内登顶智能手机市场全球**。但IDC数据显示,2024年Q1,小米手机出货量为4080万部,占据14.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依然被三星、苹果压制。
组织架构优化是大型科技企业的常态。小米2023年设立集团经营管理委员会,向征位列其中。随着业务发展,定期调整管理层是保持组织活力的必要手段。
新老交替的必然过程。小米成立于2010年,早期加入的高管多数已在50岁左右,自然需要进行新老交替,为年轻管理者提供上升通道。
高管变动对小米各业务板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互联网业务曾由马骥负责,这是他*熟悉的领域。小米202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互联网业务收入8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1%;互联网业务毛利率77.5%,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这块"利润奶牛"需要稳定的领导。
新零售业务正在关键扩张期。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近日的小米集团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中表示,小米线下零售店数量已经接近14000家,并计划在年底达到15000家,明年年底更将增至2万家。同时,小米也在加强新零售与汽车业务的协同,计划开出更多面积超过500平方的"人车家全生态"融合大店。马骥此前担任中国区新零售部总经理,他的离职给这一重要战略带来了不确定性。
**业务面临挑战。向征离职后,小米**业务需要新的领导力量。但小米也在积极调整,2025年8月,小米对非洲市场进行人事调整,任命刘社全担任非洲地区部总经理兼任西非战区负责人。自2019年正式进军非洲市场以来,小米销量增长显著,2024年销量涨幅达38%,市场份额升至11%,成为非洲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2025年**季度,小米出货量同比增长32%,份额进一步提升至13%。
产品质量管理需要延续。颜克胜作为集团质量委员会主席,为小米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他的退休要求小米必须找到合适的接班人,维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透过这些高管变动,我们可以看到雷军的人才哲学和组织理念。迭代文化是小米的特色。雷军曾表示:"企业如同生命体一般,在成长、扩张或转型时期都可能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 高管离职并非罕见事件,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属于正常现象,反映出企业持续优化管理结构、寻求更有效运营模式所需做出的策略性调整。
内部提拔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小米一方面培养内部人才,如张剑慧2011年加入小米,先后负责售后业务、小米之家等,历任小米网副总裁、小米之家总经理等职,2024年5月被任命为集团副总裁兼集团采购委员会主席。另一方面也引进外部精英,如向征来自联想、摩托罗拉等企业。
女性高管晋升通道打开。2024年5月,小米**同时任命两位女性高管,许斐担任集团副总裁兼集团CMO,张剑慧担任集团副总裁兼集团采购委员会主席,显示了小米在管理层多元化方面的进步。
区域市场人才本地化。在非洲市场,小米任命刘社全担任非洲地区部总经理兼任西非战区负责人,邹承宗、黄进华、吴春晖、刘业齐分别出任东非战区、肯尼亚**、市场部、售后服务部负责人,实现了管理团队的本土化。
小米的高管变动需要放在整个行业背景中看待。科技企业高管流动是普遍现象。无论是华为、阿里还是腾讯,都经常进行高管轮岗和调整,这是保持组织活力的重要手段。
手机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全球手机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小米需要不断调整战略和组织架构来应对市场变化。IDC数据显示,2024年Q1,小米手机出货量为4080万部,占据14.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依然被三星、苹果压制。
造车业务分散了资源。小米宣布造车后,必然需要从现有业务中抽调精兵强将,这可能导致传统业务部门的人才缺口。同时,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与手机行业不同,可能需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
**化人才需求增加。随着小米在**市场特别是非洲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经验的管理人才。2025年**季度,小米在非洲出货量同比增长32%,份额进一步提升至13%,这种快速增长需要强大的本地化管理团队支持。
基于当前情况,小米在高管团队建设方面可能面临以下发展趋势:进一步年轻化是必然选择。小米需要给年轻管理者更多机会,培养下一代领导力量。曾有媒体统计,小米2021年高管的平均年龄为48.6岁,马骥在年龄上属于小米年轻管理层的重要成员。
专业化分工将更加明确。随着小米业务越来越复杂,需要更专业的高管来负责各个业务板块。从互联网到零售,从手机到汽车,每个领域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
**化团队建设加速。小米在非洲市场的人事调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在其他**市场也可能进行类似调整,实现管理团队的本地化和**化。
稳定性与流动性平衡。高管团队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也要有合理流动性,引入新鲜血液。关键是如何平衡这两者,既保持战略连续性,又避免组织僵化。
传承机制建立重要。对于小米这样的成熟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机制,确保核心经验和能力能够代代相传,不会因为个别高管离职而丢失。
个人观点
在我看来,小米2024年的高管调整是企业发展的正常现象,反映了公司从创业阶段向成熟企业的转型。任何企业都会经历新老交替和战略调整,关键是如何平稳过渡并保持战略连续性。
然而,沟通透明度可以进一步提高。虽然企业高管变动涉及敏感信息,但适当的沟通可以减少外界猜测和内部不安。小米可以学习其他科技公司的做法,在尊重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增加对组织调整的说明。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小米面临的*大挑战是如何在手机业务和汽车业务之间分配资源和管理注意力。两者都是资本和人才密集型业务,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和执行能力。
对投资者而言,关注高管变动背后的战略逻辑比变动本身更重要。关键看小米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深度和广度都足够的领导团队,支撑多个业务的同步发展。
**数据视角
根据小米2024年三季度财报,其互联网业务收入8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1%;互联网业务毛利率77.5%,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这表明即使在高管变动期间,核心业务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IDC数据显示,2024年Q1,小米手机出货量为4080万部,占据14.1%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三。这一市场地位需要强大的管理团队来维持和提升。
在非洲市场,小米2024年销量涨幅达38%,市场份额升至11%,成为非洲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2025年**季度,小米出货量同比增长32%,份额进一步提升至13%。这种快速增长需要稳定的领导团队来把握机会。
小米线下零售店数量已经接近14000家,并计划在年底达到15000家,明年年底更将增至2万家。这种快速扩张对零售业务的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