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者刚为错过英伟达暴涨而懊悔,转眼又发现苹果开始强势反弹;当科技板块内部出现明显分化,不同巨头涨跌不同步时——理解科技股轮动规律正在成为投资成败的关键。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后,苹果也在2025年8月实现单月15%的反弹,两大巨头看似交替引领市场。那么,科技股轮动究竟有什么内在规律?投资者又该如何把握这种轮动中的机会?
科技股轮动本质上反映了创新周期与消费周期的交替主导。英伟达代表的是AI创新基础设施投入周期,而苹果则更贴近消费电子终端需求周期,这两种周期并不同步,但却相互关联。
创新基础设施周期通常先行。当新技术突破出现时,首先受益的是提供基础设施和设备的企业。英伟达在AI浪潮中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其GPU成为开发和部署AI软件的关键硬件。这就是为什么英伟达能率先上涨,并且涨幅惊人——五年暴涨1500%。
消费应用周期随后跟进。当基础设施完善后,基于新技术的消费应用开始爆发。苹果虽然也在布局AI,但其收入主要来自消费硬件和服务,因此其股价表现往往滞后于基础设施提供商。2025年第三季度苹果收入增长10%,主要得益于iPhone和服务业务的增长。
估值差异与修复推动轮动。英伟达动态市盈率曾达56倍,而苹果估值相对较低。当英伟达估值过高时,资金会自然流向估值更具吸引力的苹果,这种估值修复也是轮动的重要推动力。
英伟达的上涨不是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判断其未来走势。
AI算力需求爆发是根本驱动。全球科技巨头竞相投入数千亿美元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以推动人工智能革命,所有这些公司都在使用英伟达芯片来支持其服务。微软、Meta、亚马逊和谷歌等科技巨头下一财年资本支出预计达3500亿美元,这些公司贡献了英伟达40%以上的营收。
技术壁垒与生态优势构筑护城河。英伟达在GPU市场几乎占据主导地位,其CUDA软件生态和行业解决方案积累了深厚优势,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虽然AMD推出了竞争产品,但其增速仍不及英伟达,且市场份额难以突破10%。
财务表现超预期支撑估值。2025年**季度英伟达营收同比增长近70%,达到440多亿美元。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同比大增73%,达到了391亿美元。这种高速增长为高估值提供了支撑。
股票回购提升股价。2025年二季度,英伟达批准了500亿美元的额外回购计划,加上之前的累计回购,总额已超过千亿美元。回购直接减少流通股数量,推动每股收益提升。
苹果的反弹同样有其内在逻辑和外部条件,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其股价回升。
iPhone销售超预期提供基本盘支撑。2025年第三季度iPhone收入同比增长13.5%,达到445.8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将9月季度的iPhone生产预测上调8%,主要来自iPhone 16和Pro Max机型。
服务业务持续增长提升估值。苹果服务业务收入飙升14%至24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Apple Music、iCloud+订阅用户数突破10亿,App Store应用内购买收入同比增长12%。
中国市场回暖终结下滑态势。2025年第三季度苹果在大中华区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5%,扭转了一季度收入下降2.3%的颓势。这是苹果自2023年二季度以来**在大中华区实现销售收入的正增长。
AI战略逐步清晰提供新预期。苹果CEO库克**系统性阐述公司AI布局,表示正在“大幅增加”对生成式AI及机器学习领域的资本支出与研发投入。市场预期苹果将通过AI技术进一步整合,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
科技股轮动有其历史规律可循,但当前周期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2010年前龙头更迭频繁。2010年前科技行业龙头每五年就发生变化,反映了以硬件主导的科技行业具有较高的被颠覆可能性。
2010年后龙头格局稳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基本稳定为苹果、谷歌、微软。这些公司不仅具备科技属性,也具备了一定网络效应,其背后所具有的用户粘性/规模效应成为主导,不易被科技迭代颠覆。
当前周期的特殊性。本轮周期中,英伟达作为基础设施提供商先上涨,苹果作为应用端提供商后上涨,这种轮动顺序反映了AI技术从基础设施到应用落地的扩散过程。
估值差距创造轮动空间。英伟达估值显著高于苹果,这种估值差距为资金轮动提供了空间。当英伟达估值过高时,资金会自然流向估值相对较低的苹果。
基于轮动规律,投资者可以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更好地把握机会。
观察**指标预判轮动。科技巨头资本支出是重要**指标。微软、Meta、亚马逊和谷歌计划采购360万颗Blackwell GPU,这一数字相较于2024年的Hopper架构130万颗增长了近180%。这种资本支出增长往往预示着后续消费需求。
关注估值差距把握时机。当英伟达估值过高(如动态市盈率超过50倍),而苹果估值相对较低时,可能是考虑从英伟达轮动到苹果的时机。
分析业务渗透率判断阶段。智能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期通常在创新出现后的5-7年。AI技术的渗透率提升可能遵循类似规律,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
分散配置降低风险。采用“核心卫星”策略,核心仓位配置微软、谷歌等“防御性科技股”,卫星仓位布局能源股、医疗健康板块。这种组合既能分享科技成长红利,又能通过多元配置降低波动。
科技股轮动投资需要识别和管理多种风险,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估值过高风险。英伟达动态市盈率曾达56倍,这种高估值对未来增长预期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旦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出现大幅回调。
技术替代风险。虽然英伟达目前主导AI芯片市场,但技术迭代速度很快。一些企业也在开发自己的芯片,这可能对英伟达构成长期威胁。
政策风险。关税政策对科技股影响显著,进口依赖度高的科技硬件厂商利润率平均下滑1.2个百分点。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需求波动风险。科技需求具有周期性,一旦经济放缓或技术渗透达到饱和,需求可能大幅波动。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后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这种增速放缓值得警惕。
从我观察的角度,科技股轮动不仅仅是资金行为,更反映了深层产业演进逻辑。几个趋势值得深入思考。
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服务的演进路径。科技产业发展通常遵循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服务的演进路径。英伟达代表硬件阶段,苹果则兼具硬件和服务特性,这种产业演进阶段差异导致了股价表现的不同步。
创新扩散的时间差。技术创新从基础设施到应用落地存在时间差,AI技术目前仍处于基础设施投入期,应用大规模爆发尚未到来。这个时间差创造了轮动机会。
估值体系的转变。市场对科技股的估值视角已从单纯的“硬件供应商”转变为“AI基础设施平台”。这种估值体系转变使得传统估值指标可能失效,需要新的估值框架。
全球化与本土化平衡。科技巨头需要平衡全球化扩张与本土化适应,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回暖表明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性。这种平衡能力正在成为科技股投资的新考量因素。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科技股轮动反映了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的自然节奏。早期投资者更关注技术创新者(如英伟达),后期投资者则更关注商业化能力强者(如苹果)。理解这个节奏对投资时机选择至关重要。
对于那些希望把握科技股轮动的投资者,我的建议是:关注技术创新周期而不仅仅是财务指标;理解业务本质差异而不仅仅是股价波动;跟踪资本支出动向而仅仅是收入增长;观察估值体系演变而不仅仅是市盈率高低。
同时,长期视角很重要。科技股轮动虽然是短期现象,但背后是长期的产业趋势。只有把握长期趋势,才能在轮动中做出正确决策。
*后,灵活性和耐心需要平衡。既要保持灵活性及时调整持仓,又要有耐心等待轮动时机。过早或过晚轮动都可能错过机会。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