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科技圈炸开了锅!中科院院士孙凝晖公开批评华为“搞封闭、搞垄断”,这番话立刻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很多人心里都冒出一个问号:为什么院士要批评这家被许多人视为“民族骄傲”的企业?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争议背后的深层原因。
孙凝晖院士在今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对华为发展模式的担忧。他认为华为走的是“中式封闭垄断”路线,即试图构建一个从芯片制造、指令集、软件到大模型应用的全链条封闭体系。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当前中国科技企业的状态就像抗战时期的军阀,各自为战,虽然每个小军阀(中小科技企业)都过得不错,但面对强大外敌时难以形成合力。孙院士担忧,用这种“中式垄断”去对抗已经成熟的“西式垄断”,胜算不大。
他强调不是说垂直封闭模式不好(因为这种模式效率更高、商业利益更大),而是说必须要有另一种开放模式作为补充。他主张通过开源模式打破西方生态垄断,降低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门槛。
面对“封闭垄断”的批评,许多网友和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看法。
华为的支持者指出:
华为的供应链其实是开放的,手机绝大部分零部件都采用国内供应商的产品。
华为的鸿蒙系统采取了开源策略,吸引了超过150万开发者参与生态建设。
与真正意义上的垄断企业(如高通、诺基亚通过专利授权获取高额利润)相比,华为的专利收费可以说是“萝卜白菜价”。
一个关键背景是:华为之所以发展全产业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制裁下的被迫选择。当外部技术来源被切断,除了自主研发,似乎没有更好出路。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双方的观点依据,我整理了以下对比表格:
| 视角 | 院士批评的主要依据 | 华为支持者的反驳依据 |
|---|---|---|
| 发展模式 | 认为华为采取“垂直整合模式”,关起门来只依赖自有技术和资源 | 强调这是在美国制裁下的被迫选择,是生存之道 |
| 技术共享 | 认为华为缺乏与外界共享技术和合作的意愿 | 指出鸿蒙系统开源,吸引超150万开发者,昇腾AI芯片向企业和开发者开放 |
| 行业影响 | 担忧一家独大会压缩其他企业空间,阻碍行业整体创新 | 认为华为通过专利交叉许可(如与小米)等方式推动合作 |
| 生态建设 | 认为应通过开源打破垄断,降低技术门槛 | 强调华为供应链开放,多用国内供应商零部件 |
这场争论之所以激烈,是因为它触及了几个根本性问题:
发展路径的选择:在中国科技崛起过程中,应该主要依靠少数巨头企业的垂直整合,还是应该发展更加开放、分散的生态体系?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前者效率高但风险集中,后者韧性足但可能力量分散。
对“垄断”的不同理解:孙院士更多是从“技术体系控制力”的角度看待垄断,而华为支持者则从“市场支配地位和行为”的角度进行辩护。事实上,华为在5G等领域技术**,但市场份额并非**主导。
情感与理性的碰撞:华为在美国打压下的坚韧表现,赢得了许多人的情感认同,使其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民族骄傲”。对它的批评,很容易被解读为“不爱国”或“拖后腿”。
在我看来,这场争论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深思:
1.生存与理想的错位:孙院士描绘的开放共建、用开源打破垄断的图景很理想,但在当前激烈的**科技竞争,尤其是美国制裁的背景下,华为优先考虑生存和自主可控,是一种现实选择。批评其“封闭”,可能需要更多考虑其面临的极端外部压力。
2.华为的“开放”与“封闭”是双面的:华为并非**的封闭。它在鸿蒙系统、昇腾AI生态上努力开放(尽管成效和接纳度有待观察),但在芯片等核心硬件上确实相对“封闭”。这种选择性策略,与其面临的制裁和业务现状(如芯片产能可能自足都紧张)深度相关。
3.真正的焦点应是整体产业繁荣:争论不应局限于“华为是否垄断”,而应聚焦于如何让中国整体科技产业更繁荣、更具韧性。既需要华为这样的龙头企业突破**技术,也需要丰富的开源生态和众多中小创新企业。“百花齐放”和“一枝独秀”都需要,关键是如何协同。
4.院士发声的积极意义:尽管孙院士的言论引发争议,但这类公开的、理性的批评和讨论对中国科技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它能促使企业反思,推动公众关注深层产业问题,避免对单一企业的过度神化。重要的是讨论要基于事实和理性。
根据一些数据显示,华为在过去十年的累计研发投入高达约1.25万亿元,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巨大的研发投入是其技术实力的基础,也反映了科技创新的高昂成本。
这场争论*终凸显的是中国科技产业在成长中的烦恼:如何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巨头引领与生态繁荣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