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从南方的广西到北方的陕西,从东部的江苏到西部的甘肃,许多地区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这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气候变暖、拉尼娜现象、大气环流异常以及部分地区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暖是当今气候系统的核心背景,它深刻地改变着水循环的规律。研究表明,全球气温每升高1℃,大气的持水能力会增加约7%。这听起来像是会有更多降水,但实际情况是降水分布变得更加不均衡。
这意味着一些地区的暴雨可能会更猛,而另一些地方的干旱则可能持续更久。2025年被认为是有记录以来*热的年份之一,持续的高温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如果前期降水已经偏少,就很容易形成“暖干”的气候背景。2024年是中国历史上*热的一年,全国平均气温达到了10.92℃,比常年偏高1.03℃,为2025年的干旱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自然气候模式的波动同样关键。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变冷的现象。
2025年,在经历了2024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后,全球气候模式转向拉尼娜状态。这会引发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其位置可能变得偏北、偏西。
副高北移:这使得传统的梅雨带被推至华北地区,导致原本需要雨水的河南、安徽等中原地区反而成了“降水空窗区”。
水汽通道截断:拉尼娜还会导致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路径偏东,这进一步阻断了南方水汽向北方输送,使得南方一些地区也难获充足的降水。
除了拉尼娜,其他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也是导致2025年干旱的重要原因。其中,东北冷涡的行为尤为关键。
2025年4月以来,东北冷涡持续偏强且位置异常偏南。这导致中国东部地区盛行干燥的北风,这股北风就像一道“空气屏障”,抑制了热带水汽向华北等地的输送,使得陕西、河南、甘肃东部等地陷入“水汽真空”,干旱持续发酵。
此外,从新疆延伸至华北的暖高压脊异常强盛,持续笼罩在黄淮等地之上,也阻挡了冷空气活动,进一步维持了高温少雨的格局。
一些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会放大干旱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在某些方面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
地理因素:例如广西有广泛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地表蓄水能力弱,雨水易渗漏流失,干旱期间地下水补给困难。桂北的山脉会阻挡从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使山后地区成为“雨影区”,更易干旱。
人为因素:
用水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使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激增。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如某些地区传统的“大水漫灌”)也造成了水资源浪费。
植被破坏:过去一些地方为了种植速生经济林*伐了原生林,虽然速生林本身不一定是“抽水机”,但密集种植导致土壤裸露,会加快水分蒸发,降低地下水位,在局部区域加剧了水资源压力。
干旱带来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
农业减产:这是*直接的影响。例如在河南西部、陕西关中等地,冬小麦因灌溉不足长势偏差,土壤缺墒导致灌浆受阻,部分出现卷叶现象,面临减产风险。甘肃部分地区玉米出苗率低于60%。
生态危机:干旱会导致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持续偏高,防火形势严峻。植被衰败还会加剧土地沙化,导致沙尘天气频发。
民生与经济挑战:部分地区江河水位下降,威胁居民饮水安全。干旱导致的农作物减产直接冲击农民收入,部分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同比下降超20%,全国直接经济损失严重。
面对干旱,我们需要多管齐下:
短期应对:
水利调度:通过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中线向河南输水)来紧急缓解农业与生活用水矛盾。
人工增雨: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增雨作业,2025年4月以来部分地区累计实施增雨作业超百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水。
长期策略: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告别“大水漫灌”,可以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广耐旱作物:加强气候适应性种植,选育和推广耐旱的作物品种。
生态修复与水资源管理: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恢复植被覆盖,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同时,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智慧灌区”,实现更精准的水资源调度。
总而言之,2025年干旱地区增多是 “天灾”与“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变暖是加剧水循环紊乱的背景板,拉尼娜现象和大气环流异常(如东北冷涡偏南)是导致水汽输送受阻、降水分布异常的直接推手,而一些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水资源浪费、植被破坏)则放大和加剧了干旱的影响。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我们需要从节水、适应性农业、生态修复和全球减排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努力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社会。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