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整车仿真任务堆积如山,单个仿真需要运行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那种进度停滞的焦虑感我很能理解。更糟糕的是,不同团队重复运行相同仿真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因缺乏标准化导致的结果比对困难。Rivian使用MATLAB和MATLAB Parallel Server开发的车辆仿真界面(VSI)平台,通过本地多核并行与AWS云计算集群的混合架构,将大型仿真任务耗时从9个多小时缩短至68分钟,提速近9倍,为解决整车仿真效率瓶颈提供了经过验证的解决方案。
实现**仿真的核心是采用灵活的并行计算架构。Rivian的VSI平台提供了两种并行处理模式,适应不同阶段的仿真需求。
本地并行模式利用工程师工作站的多核处理器。通过MATLAB Parallel Computing Toolbox,单个仿真任务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在本地CPU的多个核心上同时执行。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模型开发和调试阶段,能够快速验证模型修改效果,减少等待时间。
云计算并行模式针对大规模生产仿真。基于AWS EC2集群和MATLAB Parallel Server,VSI平台能够将数百个仿真任务动态分配到云计算节点上。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几乎无限的扩展能力,能够根据仿真任务量弹性调整计算资源,避免本地硬件性能的限制。
混合调度策略智能分配任务。系统会根据仿真任务的规模、复杂度和紧急程度,自动选择*合适的执行环境。小型任务优先在本地处理,大型任务则自动提交到云计算集群。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这种混合架构的*大价值在于灵活性。既保证了日常开发调试的便捷性,又提供了应对大规模仿真需求的计算能力,这种设计思路非常适合中小型企业逐步构建仿真能力。
VSI平台的软件架构采用面向对象设计理念,确保了系统的扩展性和维护性。整个平台围绕三个核心对象构建:Vehicle、Load Case和Simulation。
Vehicle对象封装车辆配置信息。包含具体的电池组、动力总成系统、轮胎、驱动装置等组件参数,能够表示Rivian R1T、R1S或EDV等不同车型。这种设计使得车辆配置的管理更加模块化和可复用。
Load Case对象定义仿真场景参数。包括速度曲线、环境条件、驾驶工况等测试场景要素,能够标准化各种测试条件,确保仿真结果的可比性。
Simulation对象组合车辆和场景。作为Vehicle实例与Load Case的组合,构成了完整的仿真任务定义。这种分离设计允许灵活组合不同的车辆配置和测试场景,大大提高了仿真任务的复用性。
数据序列化支持结果重现。所有仿真对象都可以转换为元数据文本文件并存档,使工程师能够随时重新构建和复查历史仿真,确保了研究过程的可追溯性。
并行计算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根据Rivian的实际应用数据,并行处理相比传统串行方式实现了数量级的性能提升。
耗时对比显示显著优势。一个包含14个冗长仿真的作业,串行执行需要9个多小时,而使用远程并行方法仅需68分钟即可完成。这种提**果在大规模仿真中尤为明显。
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通过并行处理,计算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大化,CPU空闲时间显著减少。云计算集群的资源可以按需分配,避免了过去硬件资源闲置或不足的两难局面。
吞吐量提升支持更多仿真。在过去的六个月中,Rivian的团队使用VSI平台进行了9,000多次整车仿真,总共模拟行驶了约200万英里,这种规模的仿真量在传统方式下是难以实现的。
成本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减少了硬件投资成本(无需维护大型本地服务器),还降低了人力成本(工程师无需长时间等待仿真结果),同时提高了研发效率。
成功实施并行仿真平台需要遵循系统化的建设流程。Rivian的经验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路径。
需求分析阶段明确业务目标。首先识别当前仿真流程中的痛点,如仿真等待时间长、资源分配不均、结果不一致等问题。基于这些痛点确定平台的建设目标和优先级。
技术选型阶段确定核心工具。选择MATLAB和Simulink作为基础平台,因其提供完整的建模、仿真和并行计算工具链。同时评估云计算提供商,选择AWS作为集群平台,确保与MATLAB Parallel Server的兼容性。
平台开发阶段采用迭代方式。先构建*小可行产品(MVP),包含基本的并行处理功能,然后逐步添加高级功能,如结果后处理、报告生成等。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确保系统的扩展性和维护性。
部署推广阶段注重用户体验。将平台部署为MATLAB工具箱和独立可执行文件,即使没有安装MATLAB的工程师也能使用。提供直观的用户界面和清晰的文档,降低学习成本。
优化迭代阶段持续改进平台。收集用户反馈,定期添加新功能和优化性能。Rivian计划将平台部署为Web应用,添加关键性能指标仪表板,并简化试验设计(DOE)流程。
VSI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超出了预期,在多个维度提升了研发效率。
仿真标准化消除结果差异。通过统一的仿真配置和标准化的后处理方法,确保了不同团队、不同时间运行的仿真结果具有可比性,消除了因配置差异导致的结果不一致问题。
知识沉淀加速团队成长。所有仿真结果和配置都保存在共享平台中,新团队成员可以快速了解之前的仿真工作和结果,避免了重复学习和试错。
协作效率显著提升。不同团队的工程师可以发现和复用其他团队已完成的仿真结果,避免了重复运行相同仿真,节省了大量计算资源和时间。
决策支持更加科学可靠。自动生成的报告和关键性能指标汇总,为管理层提供了清晰、一致的决策依据,加速了产品开发进程。
个人观点:基于对研发流程的观察,我认为VSI平台*重要的价值是实现了仿真知识的民主化。它打破了仿真专家与普通工程师之间的壁垒,使仿真技术真正成为整个研发团队的共享工具,这种文化变革比技术提升更有意义。
并行仿真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整车仿真,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
零部件级仿真同样受益。动力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仿真也可以采用相同并行架构,加速组件级别的验证和优化。
控制系统开发效率提升。基于模型的控制系统设计需要大量仿真验证,并行计算能够显著缩短控制器参数整定和验证时间。
智能驾驶算法验证加速。自动驾驶算法的测试需要海量场景仿真,云计算并行处理能够提供所需的计算规模,加速算法迭代和验证。
多学科优化应用广泛。并行计算支持同时探索多个设计变量和参数组合,特别适用于需要多学科协同优化的复杂工程问题。
对于希望实施类似方案的企业,分阶段推进是成功的关键。以下基于Rivian经验总结的实施建议可供参考。
起步阶段聚焦核心需求。不要试图一次性构建完美平台,而是先解决*痛点的几个问题,如*长等待时间的仿真任务或*常重复的仿真类型。
团队组建需要多元技能。除了仿真专家,还需要软件架构师、云计算专家和用户体验设计师,确保平台的技术先进性和易用性。
基础设施准备要提前。评估现有网络带宽、数据存储能力和安全要求,确保能够支持云计算模式的数据传输和存储需求。
变更管理重视文化适应。推广平台使用时,注重培训和支持,帮助工程师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克服对变革的抵抗情绪。
性能监控持续优化。建立平台使用和性能指标监控,识别瓶颈和优化机会,持续改进平台性能和用户体验。
基于对并行计算和工程仿真领域的观察,我认为云计算和AI的融合将定义下一代仿真平台的形态。
数据表明,工程仿真计算需求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超过硬件性能提升的速度(每年约10%)。这种差距只能通过更**的并行算法和分布式架构来弥补。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智能任务调度将成为关键突破。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仿真任务的计算复杂度和资源需求,实现更智能的任务分配和资源调度,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率。
边缘计算集成可能成为新方向。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部分仿真任务可能直接在边缘设备上执行,减少数据传输需求,进一步提高响应速度。
数字孪生实时仿真需求增长。未来工程仿真将越来越强调与物理系统的实时交互,这对仿真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先进的并行计算架构支持。
对于那些考虑构建并行仿真平台的企业,我的建议是:优先评估现有流程瓶颈而非盲目追求新技术、选择开放可扩展架构而非特定解决方案、重视数据标准化而非单纯追求计算速度、培养跨领域人才而非单一技术专家。
随着云计算成本的持续下降和并行计算技术的成熟,高性能仿真将不再是大型企业的特权。那些早期投资于并行仿真平台建设的企业,将在产品开发速度和创新能力上获得显著竞争优势。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