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被产品研发中反复打样修改的高成本和漫长周期困扰时,是否想过有一种方法能在开模前就找到*优设计方案?荣耀深圳研发实验室用1.7亿元的仿真实验室投资给出了答案——通过强大的仿真计算能力,他们将整机跌落仿真周期从业界的4-5天缩短到仅2天,仿真精度达到85%以上。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析荣耀仿真实验室的投资布局与硬件配置,看看如何构建一个***的研发仿真平台。
荣耀仿真实验室的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堪称行业**。实验室总投资规模达1.7亿元,拥有535台服务器、29000个高性能计算CPU核心和1000个高性能计算GPU。这种配置在消费电子行业达到了TOP2水平,为复杂的产品仿真提供了强大算力支持。
计算能力的量化对比令人震撼:实验室1小时的计算量,相当于全国14亿人同时计算9866年以上(按一个人10秒完成一次浮点运算计算)。这种恐怖的计算能力使得荣耀能够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进行大量仿真测试,大幅降低后期修改成本。
网络架构同样经过精心设计。高速InfiniBand网络连接所有计算节点,确保在大量数据传输时不会成为瓶颈。存储系统采用多级缓存和高速SSD阵列,能够快速读写庞大的仿真数据。
能效管理是另一个考量重点。虽然计算密度**,但实验室通过先进的液冷技术和智能功耗管理,将整体能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与荣耀自研仿真求解器降低90%功耗的理念一脉相承。
扩展性设计预留了未来升级空间。架构支持无缝添加更多计算节点,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仿真需求。这种前瞻性规划确保了投资的长久价值。
1.7亿元的投资被精打细算地分配到各个关键环节。计算硬件占据*大比重,约60%的资金用于服务器、GPU和专用计算设备采购。这些设备不仅性能强劲,更重要的是可靠性**,能够保证长时间稳定运行。
软件许可是另一项重要支出。商业仿真软件许可费用昂贵,约占总投资20%。荣耀通过自研仿真求解器部分替代商业软件,既提升了效率又降低了长期成本。
基础设施包括机房建设、冷却系统、不间断电源等,约占15%。这些看似辅助的系统实则至关重要,确保了精密计算设备的稳定运行环境。
人才与培训投入约占5%。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荣耀为团队提供了持续的技能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设备潜力。
性价比评估显示这笔投资物超所值。通过减少物理打样和模具修改次数,仿真实验室每年能为荣耀节省数千万元的研发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30%以上,为市场竞争赢得了宝贵时间。
投资回报周期比预期更短。原本预计5年收回投资,实际通过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废品率,仅用3年就实现了投资回报。这种**的投资运用体现了荣耀的精益研发理念。
荣耀仿真实验室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研技术。自研仿真求解器采用CPU/GPU异构并行程序架构设计,突破行业仿真效率瓶颈,相比商业软件效率提升3倍、功耗降低90%。这种突破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更极大地提升了制造业数字化能力。
自动化水平达到行业**。通过自动化和平台能力建设,整机仿真过程自动化率可达88%,平均仿真精度达85%以上。这意味着大部分仿真任务能够自动执行,无需人工干预,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
多物理场耦合能力解决复杂问题。实验室能够同时处理声、光、力、热、电磁、影像等多个领域的仿真需求,在各领域设计相互制约的情况下寻求*优解。这种综合能力在产品研发中极其宝贵。
虚拟装配技术减少实物试错。通过产品虚拟化设计和验证,使产品在开模前实现*优设计,持续打造优质用户体验。以Magic Vs为例,在研发阶段共进行15050次仿真,识别并解决上百种风险点。
数据积累与复用构建竞争壁垒。每次仿真结果都存入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形成越来越精准的预测模型。这种数据资产的积累随时间增值,成为荣耀的核心竞争力。
仿真实验室的价值在具体产品开发中得到充分体现。射频增强芯片C1的研发过程中,荣耀通过仿真模拟多种握持使用场景,完成芯片需求定义、应用设计和验证,*终为用户带来了**通信性能体验。
折叠屏手机开发更是受益于仿真技术。在Magic Vs研发中,通过15050次仿真涵盖结构、电磁、声、光、热、影像、虚拟装配等各类仿真,识别并解决上百种风险点。这使铰链零件从92个缩减到仅4个,实现了巨大简化。
天线设计与辐射控制平衡通过仿真实现。荣耀Magic5 Pro在蜂窝和Wi-Fi通信速率大幅提升的同时,其量产辐射却在全球*严标准基础上加严60%。这种突破离不开仿真技术的精准预测和优化。
热管理设计确保产品安全。通过热仿真分析,工程师能够在设计阶段预测各种使用场景下的温度分布,避免过热问题,同时优化散热方案的成本和效果。
耐久性测试虚拟化节省大量时间。传统的耐久性测试需要数月时间,现在通过仿真加速测试,能够在几周内获得结果,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对于希望建设类似仿真实验室的企业,荣耀的经验教训极具参考价值。需求分析是**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需要明确主要仿真任务类型、计算资源需求、精度要求和预算范围,避免盲目投资。
硬件选型需要平衡性能与成本。并非所有应用都需要***的硬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配置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性价比。荣耀采用了分级配置策略,不同任务使用不同级别的计算资源。
团队建设往往被忽视但至关重要。仿真工程师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能够将仿真结果转化为实际设计改进建议。荣耀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确保团队能力持续提升。
流程整合确保仿真发挥*大价值。仿真不是孤立环节,需要与设计、测试、生产等环节紧密衔接。荣耀将仿真嵌入产品开发全流程,实现"88%的开发工程必须先经过仿真"。
知识管理加速团队成长。建立仿真案例库和**实践指南,帮助新成员快速上手,避免重复犯错。这种知识积累使团队能力呈指数级增长。
成本控制需要持续关注。除了初始投资,运营成本包括电力、维护、软件许可等都需要精细管理。荣耀通过智能调度和资源复用,将运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在我看来,仿真实验室建设正在经历重要转变。云计算集成将成为趋势。未来企业可能采用混合云模式,将峰值计算需求分流到云端,降低本地设备投资压力。
AI增强将改变仿真模式。机器学习可以加速仿真过程,甚至在某些场景下替代传统仿真,提供近实时反馈。荣耀的"鲁班大模型"就是这一方向的探索。
标准化与自动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仿真流程将更加标准化,减少对个别专家经验的依赖,使更多工程师能够**使用仿真工具。
多尺度仿真需求增加。从纳米级材料模拟到系统级性能评估,需要跨越多个尺度的仿真能力,这对软件和硬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投资决策需要更加理性。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荣耀规模的仿真实验室,应根据自身产品和研发需求确定适当的投资规模。中小型企业可以考虑共享仿真平台或云服务模式。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数字化孪生将是仿真技术发展的**形态。不仅在产品开发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数字孪生都能提供巨大价值,实现预测性维护和持续优化。
然而,人才挑战不容忽视。**的仿真工程师供不应求,企业需要提前规划人才培养和引进策略。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
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设备容易过时。在规划时需要考虑技术发展路径,选择具有良好升级性的方案,保护长期投资价值。
Q:中小企业如何以较低成本获得仿真能力?
A:可以考虑几种方案:使用云仿真服务按需付费、购买商业仿真平台的中小企业版本、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共享资源,或者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仿真需求而非追求大而全。
Q:仿真结果与实物测试有多大差异?
A:荣耀的仿真精度达到85%以上,但在不同领域有所差异。结构仿真通常精度较高,而涉及复杂物理现象如流体动力学或电磁干扰的仿真可能误差稍大。通常需要结合物理测试进行验证和校准。
Q:自研仿真软件是否值得投入?
A:取决于企业规模和专业领域。对于大型企业如荣耀,在关键领域自研可以形成技术壁垒;但对大多数企业,基于商业软件进行定制开发可能是更务实的选择。
Q:仿真实验室需要哪些专业人才?
A:需要多学科人才包括计算力学专家、电磁场工程师、热管理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更重要的是需要能够理解工程问题和仿真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荣耀的经验,良好的仿真能力不仅能够缩短研发周期,更能提升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随着技术发展,仿真将在产品开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