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科技投资圈有个话题特别热:为什么这些国产GPU初创公司动不动就估值上百亿?像瀚博半导体、沐曦集成这样的企业,成立才几年时间,产品刚量产不久,甚至还在亏损阶段,却能获得如此高的估值。这究竟是资本泡沫,还是确实物有所值?
这些GPU独角兽估值的底气,首先来自于其**的技术团队。瀚博半导体的创始人钱军是前AMD高管,曾带领团队完成业界首颗7nm GPU的量产;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张磊则是前AMD院士,负责AI加速和视频处理芯片设计。
沐曦集成的核心团队同样豪华:创始人陈维良曾是AMD全球GPU设计及产品线负责人,主导过15款高性能GPU产品的流片和量产;CTO彭莉是AMD全球**华人女科学家(Fellow);软件CTO杨建是AMD大中华地区**位科学家(Fellow)。
这些来自**芯片巨头的核心人才,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着高端GPU设计的完整方法论和流程,这是用钱难以衡量的稀缺资源。
早期的国产GPU主要解决“有无问题”,性能与**巨头差距明显。但新一代GPU独角兽的产品已经开始逼近**主流水平。
沐曦的MXC500系列芯片采用7nm制程,号称对标英伟达A100/A800,目标FP32算力达到15 TFLOPS(英伟达A100为19.5 TFLOPS)。虽然仍有差距,但已经进入可用的范围。
瀚博半导体则选择了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基于领域专用架构(DSA) 研发云端AI推理芯片。创始人钱军认为:“DSA架构设计本身的性能潜力远超GPU,即便在制程和软件效率方面存在局限,性能仍能达到GPU的3-5倍”。
这些技术突破使得国产GPU不再是象征性的替代品,而是真正能在商业场景中提供价值的算力工具。
AI大模型的爆发是这些GPU企业获得高估值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训练和运行大模型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而GPU正是提供这种算力的核心硬件。
据研究机构Jon Peddie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全球GPU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985亿美元。英伟达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近351亿美元,同比增长93.7%,充分证明了市场需求的旺盛。
国产GPU虽然性能上可能不如英伟达的*新芯片,但在性价比和可获得性上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美国对AI高性能芯片实施出口管制的背景下,国产替代成为了许多企业的刚需。
资本市场对GPU独角兽的高估值,也反映了投资行业的头部效应。GPU研发是资金密集型领域,需要巨额投入,只有少数头部企业有可能成功。
因此,资本自然向那些团队背景*强、技术***的企业集中。瀚博半导体完成了6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25亿元;沐曦累计完成8轮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
这种集中投入的结果就是头部企业的估值水涨船高,而其他中小玩家则难以获得足够资源。据传今年初,被称为“重庆英伟达”的象帝先就经历了大规模裁员,差点“原地解散”。
现代GPU的价值不仅在于硬件性能,更在于软件生态。英伟达的CUDA生态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的壁垒。
国产GPU企业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在软件兼容性上投入重兵。沐曦开发了MXMACA软件栈,兼容主流GPU生态。瀚博半导体则强调其“软硬件一体的全面生态解决方案”。
与国产AI模型的适配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沐曦、摩尔线程等多家国产芯片厂商都宣布完成与DeepSeek大模型的适配工作。这种“国产模型+国产芯片”的组合,正在形成完整的AI闭环生态。
尽管有诸多利好因素,但这些高估值背后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
巨额亏损是普遍现象。沐曦2023年营收1.07亿,亏损8.46亿;2024年营收12.55亿,亏损5亿。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2024年的净亏损都超过14亿元。
研发投入巨大。2024年,摩尔线程和沐曦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超过13亿元和9亿元。这种高研发投入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
市场竞争激烈。除了这几家独角兽,华为海思、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厂商也在积极布局AI芯片市场。**市场上,英伟达和AMD仍在不断推出新品,技术迭代速度极快。
国产GPU企业的未来发展,可能经历从替代到创新的转型过程:
初期阶段,主要通过兼容和替代策略,在**巨头受限的领域寻找市场空间。这也是当前大多数国产GPU企业的主要策略。
中期阶段,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在特定场景中实现更好的性能表现。就像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降低算力需求,为国产芯片提供了发展机遇。
长期阶段,形成自主的技术路线和生态体系,真正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这可能需要在架构创新、指令集设计、软硬件协同等方面进行更多原始创新。
个人观点:
这些GPU独角兽的高估值,既反映了市场对国产高端芯片的期待,也带有一定的泡沫成分。关键在于哪些企业能够真正跨越从技术验证到商业成功的鸿沟。
我认为,未来能够胜出的企业可能需要具备几个特点:一是具备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止步于模仿和替代;二是能够找到合适的商业场景,不是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三是构建开放的生态体系,不重复造轮子,而是与整个产业共同成长。
**数据视角:
根据行业分析,中国AI芯片市场到2029年将达1.34万亿元,GPU占比将升至77.3%。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国产GPU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机遇。同时,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约940-950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约30%,成为半导体产业增长*快的细分赛道之一。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当前面临各种挑战,但国产GPU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光明。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技术演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适当的时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