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造领域近期爆出大新闻:三星虽然成功制造了谷歌Tensor G5处理器的原型芯片,但*终谷歌还是将量产订单转给了台积电。这背后核心原因在于三星3nm GAA工艺的良率问题——据传其良率仅在50%左右徘徊,甚至第二代3nm工艺良率一度跌至20%-47% 。这意味着每生产两片晶圆,就有一片要报废,成本直接翻倍。
GAA(全环绕栅极)晶体管技术被视为FinFET技术的接班人,能解决芯片微缩到3nm及以下时的物理瓶颈。与传统FinFET相比,GAA通过使用纳米片设备制造MBCFET(多桥通道场效应管),显著增强了晶体管性能 。
三星选择在3nm节点直接转向GAA架构,而非像台积电那样先优化FinFET,是一次技术豪赌。理论上,GAA能提供比FinFET更好的静电特性,在同等尺寸结构下,沟道控制能力更强,为尺寸进一步微缩提供了可能。三星官方曾宣称,与5nm制造工艺相比,3nm GAA技术的逻辑面积效率提高了35%以上,功耗降低50%,性能提高约30% 。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三星3nm GAA良率低迷并非单一原因造成:
技术复杂性高:GAA制造工艺极其复杂,需要超600道工序,关键步骤精度达原子级。其中*惊险的“沟道释放”环节,工程师需在10纳米间隙内(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去除牺牲材料,再填入栅极介质,如同“在钟乳石洞穴施工,既要清理沉积物又不能碰伤岩壁” 。
材料与散热问题:当纳米片堆叠到5层以上,各层应力不均会导致弯曲变形。下层纳米片承受着千兆帕斯卡级的压力——相当于在指甲盖上放置一辆汽车 。此外,GAA结构还面临严重的散热挑战,联华电子的专利曾揭示,需要刻蚀出沟槽内部间隔物(TIS)来阻断漏电路径同时保留散热通道 。
生产一致性与性能问题:三星3nm GAA的实际表现未达预期,其性能仅与台积电4nm FinFET相当 。同时,工艺波动性大,当鳍片宽度缩至5.5纳米时,光刻和蚀刻工艺的微小误差(约0.6纳米)就会造成性能剧烈波动 。
IP生态残缺:三星在SRAM、接口IP等关键库上准备不足,无法满足像Tensor G5这样的高端芯片的定制要求 。
低良率对三星造成了多重打击:
客户流失:谷歌的转单是*新例证,但并非首例。此前,高通、英伟达等大客户也已将主要订单转投台积电。谷歌Pixel系列年出货量不足苹果十分之一,经不起良率波动带来的产能与成本黑洞 。
市场份额下滑:三星晶圆代工市场份额从8.1%跌至7.7%,与第三名中芯**仅差1.7个百分点,随时可能被反超 。
内部产品受挫:低良率甚至影响了三星自家产品。据报道,其Exynos 2500因此缺席Galaxy S25,传闻试产批次良率甚至有过0%的极端案例 。
面对危机,三星并未坐以待毙:
内部大整顿:DS事业部紧急召开全球战略会议,考虑将代工业务分拆独立,并启动了 “良率70%六个月冲刺计划” 。这表明三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正在采取激进措施应对。
技术优化与创新:三星与Ansys、Cadence等SAFE生态系统伙伴合作,开发能自动调整纳米片宽度的EDA工具,试图通过设计技术协同优化(DTCO)来弥补制造端的不足 。同时,三星也在开发如H-Cube晶背供电网络等新技术,以释放更多芯片空间并优化性能 。
聚焦未来节点:三星的**代2nm GAA技术已显露出潜力,并计划在六个月内将良率提升至70%,使量产具备商业和财务可行性 。若能实现,或许能重新赢得客户信任。
从个人视角看,三星的困境揭示了芯片制造领域的一些深层规律:
“跑得快不如跑得稳”:三星抢先在2022年6月量产3nm GAA,比台积电更早 。但这种激进的“技术理想主义”*终因良率和生态问题遭遇挫败。台积电用更保守的节奏、更扎实的优化,再次证明了稳健前行的重要性。
技术突破需要系统级协同:真正的创新不在单一技术突破,而在系统级协同优化 。GAA的价值不仅在于晶体管本身,更在于它开启了逻辑单元布局的革命。未来芯片的竞争将是制造工艺、设计架构、生态建设、封装技术(如Chiplet、3D集成)的综合比拼。
生态建设至关重要:即使三星解决了良率问题,要重新赢得高端客户信任,仍需构建更完善、更开放的IP生态和合作模式。芯片制造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生态系统的竞争。
未来格局尚未定论:尽管目前台积电**优势明显,甚至有预测称其2026年市场份额可能达到75% ,但半导体行业技术迭代快,三星若能在2nm节点实现突破,并有效提升良率,仍有机会重返竞争主赛道。未来的处理器可能是多技术融合的产物,例如“三星3nm GAA计算核心+台积电5nm IO芯片+英特尔18A基板”的混合模式 。
三星3nm GAA的良率困境,是**技术产业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它提醒我们,从实验室突破到大规模量产,中间隔着巨大的工程化鸿沟。这座桥梁需要技术、管理、生态的多重支柱来支撑。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三星的探索虽有挫折,但其在GAA技术上的实践为整个行业积累了宝贵经验。芯片制造的进步需要像三星这样的“探险家”敢于挑战未知,也需要像台积电这样的“工程师”扎实优化。两者的竞争与共存,共同推动着半导体技术向前发展。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