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国内晶圆代工行业可谓动作频频。中芯**宣布筹划收购子公司中芯北方49%的少数股权,这项操作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尤其是对关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你来说,理解这些巨头们的战略动向,或许能帮你更好地把握行业脉搏。
中芯**此举首要目的是增厚上市公司利润。中芯北方成立于2013年,专注12英寸晶圆制造,工艺范围覆盖65nm至28nm节点,拥有两条月产能各3.5万片的300mm生产线。经过十多年运营,其产线折旧已基本完成或接近尾声,盈利能力较强。收购剩余股权后,中芯**对中芯北方的持股比例将升至100%,这意味着其归母净利润将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这也能满足大基金一期等股东的退出需求。大基金一期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近11年,2024年已进入回收期后的“延展期”,存在较强的退出意愿。
中芯北方在中芯**的生产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28纳米和45纳米产线的主力,也是中芯**净利润的重要贡献者。其生产线主要生产40nm和28nm Polysion工艺产品,第二条线则具备28nm HKMG及更先进技术。
相较于中芯**近年来新建的晶圆厂(如中芯京城、中芯深圳等)尚处于产能爬坡和折旧高峰期,中芯北方由于其产线折旧大部分已完成,盈利表现更为稳健。2021年,中芯北方净利润曾达到20.20亿元。
中芯**的收购并非孤例,而是当前国内晶圆代工行业整合趋势的一部分。就在近期,华虹半导体也宣布了收购“兄弟公司”华力微97.5%股权的计划,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这些并购交易都指向一个共同方向:强化12英寸成熟制程平台的规模效应。12英寸晶圆因其单位芯片成本大幅降低、性价比优势明显,且能兼容先进制程量产,已成为全球主流晶圆代工厂的核心投入方向。通过收购整合,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内耗,提升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中芯**全面控股中芯北方后,预计将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和协同产出。这不仅体现在财务上的利润增厚,更在于业务运营的统一决策和业务链条的优化。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类并购标志着国内半导体成熟制程领域进入了“聚合”时刻。行业资源正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这有助于优化国内半导体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更**率、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观察中芯**和华虹半导体的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国内晶圆代工巨头正在修炼内功,通过内部整合提升竞争力。中芯**通过收购中芯北方剩余股权,优化资产结构和盈利能力;华虹半导体则通过收购华力微,解决同业竞争并整合优势工艺平台。
面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激烈竞争,这种“聚合”无疑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参与**竞争,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