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特尔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公司录得188亿美元巨额亏损,创下自1986年以来*差业绩。股价暴跌60%,在AI赛道被英伟达远远甩开,CPU领域又持续受到AMD蚕食。与此同时,建造一座先进芯片工厂的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资金压力巨大。这种情况下,政府注资成为缓解财务危机的直接途径。
**安全是核心考量。英特尔是美国**一家具备**逻辑芯片研发与制造能力的企业。在全球AI竞赛和地缘政治博弈中,美国政府希望减少对亚洲芯片制造的依赖(目前全球超60%高端芯片产能集中在台湾台积电和韩国三星)。通过入股,政府试图将补贴转化为长期资产权益,而非单纯“无偿输血”。
这笔89亿美元的投资并非现金交易,而是通过转换现有补贴实现。其中57亿美元来自《芯片与科学法案》未支付的拨款,32亿美元来自国防部“安全飞地”项目资金。政府以每股20.47美元收购(较市价折价17%),获得9.9%股权但不拥有董事会席位或投票权,保持“被动持股”。此外,协议包含一项五年期认股权证:若英特尔代工业务股权降至51%以下,政府有权以每股20美元额外认购5%股份。
正面效应:短期为英特尔提供资金喘息空间,支持其1000亿美元的美国工厂扩建计划。
争议与风险:
市场扭曲:政府可能间接促使其他企业(如高通、英伟达)为“讨好政策”而优先选择英特尔代工,即便其技术良率(14A制程仅35%)远低于台积电(超70%)。
全球反制:韩国威胁向WTO提起诉讼,欧盟启动800亿欧元主权基金,中国加速芯片自给率提升(2025年上半年达42%)。
双重标准质疑:美国长期批评他国产业政策,如今自身打破自由市场原则,被批“意识形态双重标准”。
政府注资无法直接解决核心问题:技术落后与客户缺失。英特尔需在2026年前将14A制程良率提升至60%以上,并争取苹果、高通等大客户订单。若失败,代工业务可能退出市场,政府投资也将面临贬值风险。历史教训表明,行政干预未必激发创新(如美国能源部2010年太阳能补贴计划中70%资金流向低效项目)。
个人观点:
这场实验折射出全球半导体竞争已从企业主导转向**资本主导。但真正可持续的竞争力仍源于技术创新与市场效率,而非政治力量。英特尔若想重获辉煌,仍需回归工程本质,而非依赖政策输血。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