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DRAM制程微缩逼近物理极限,半导体行业正在面临一个关键转折点。随着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中心对内存性能和容量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2D DRAM架构已经难以满足未来计算需求。3D DRAM技术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困境,通过垂直堆叠存储单元来大幅提升存储密度和性能,为下一代计算设备提供强大的内存支持。
与早已实现3D堆叠的NAND Flash不同,DRAM的3D化进程面临更多技术挑战。但各大存储巨头正在积极攻关,从三星的垂直通道晶体管技术到SK海力士的IGZO材料研究,3D DRAM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这项技术不仅有望解决DRAM微缩瓶颈,更可能彻底改变内存行业的竞争格局。
物理极限的挑战是首要原因。传统DRAM基于1晶体管+1电容器(1T1C)结构,随着制程节点不断缩小,电容器漏电和干扰等问题日益突出。当制程进入10nm级别后,通过增高电容器减小面积以提高位密度的方法即将变得不可行,因为用于电容器制造的刻蚀和沉积工艺无法处理极端的高深宽比。
市场需求驱动同样关键。AI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需要高速、大容量、低延迟的内存,现有2D DRAM技术的发展速度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增长速度。特别是AI训练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对内存带宽和容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成本效益考量也不容忽视。在技术节点不断微缩的过程中,单位面积内增加更多比特所需的投资呈非线性增长,而性能提升和成本节省却可能不如预期。这种成本效益的失衡使得继续沿用传统路径进行DRAM缩放不再经济可行。
技术创新需求推动行业寻找突破口。就像NAND Flash从2D转向3D一样,DRAM也需要通过架构创新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3D DRAM代表了存储器技术的新方向,有望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更高的存储密度是3D DRAM*直接的优势。通过垂直堆叠存储单元,3D DRAM可以在相同的平面面积上容纳更多的存储单元,从而显著提高存储密度。三星电子通过其4F2 Square VCT DRAM技术,将DRAM单元尺寸比现有的6F2 Square DRAM减少了约30%,在提高能效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单元面积。
更低的功耗得益于缩短的信号传输路径。3D DRAM通过减少数据访问的延迟和能量损耗,能够在较低的工作电压下实现更高的性能。SK海力士研究的IGZO(铟镓锌氧化物)材料具有低待机功耗特性,特别适合要求长续航时间的DRAM芯片,能显著改善DRAM的刷新特性。
更高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通过TSV技术实现。垂直互联技术(TSV)通过在晶圆中穿孔并填充导电材料来连接不同的存储层,可以显著减少信号传输路径,降低延迟并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东京工业大学开发的BBCube 3D DRAM技术实现了1.6TB/s的带宽,比DDR5高30倍,比HBM2E高4倍,在比特位访问能耗方面分别是HBM2E的1/20,DDR5的1/5。
三星电子采取了多路径推进策略。该公司正在同时开发4F2 Square VCT DRAM和VS-CAT(垂直堆叠单元阵列晶体管)DRAM两种技术。VCT DRAM通过在构成单元的晶体管中垂直设置通道并用栅极包裹作为开关;VS-CAT DRAM则类似3D NAND一样堆叠多层DRAM。三星计划在2025年推出基于垂直通道晶体管技术的早期版本3D DRAM,并在2030年前推出更新版本的堆叠式DRAM。
SK海力士专注于新材料研究。该公司正在研究将IGZO作为3D DRAM的新一代沟道材料。晶化IGZO是一种物理、化学稳定的材料,在半导体工艺过程中可保持均匀的结构,其低待机功耗特性非常适合DRAM芯片晶体管。SK海力士预计将在2024年披露3D DRAM电气特性的相关细节,明确其3D DRAM发展方向。
美光科技在专利布局上**。截至2022年8月,美光已获得了30多项3D DRAM专利,数量是三星和SK海力士这两家韩国芯片制造商的两三倍。美光的方法是在不放置Cell的情况下改变晶体管和电容器的形状,与三星电子的技术路径有所不同。
其他创新者也在积极探索。美国存储器技术公司NEO Semiconductor推出了3D X-DRAM技术,采用FBC(无电容器浮体单元)技术,可以通过添加层掩模形成垂直结构,实现高良率、低成本和显著的密度提升。该公司声称该技术可以跨230层实现128Gb的密度,是当前DRAM密度的8倍。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是3D DRAM*重要的应用领域。AI训练需要快速的数据读写和大量的训练数据存储,3D DRAM的高带宽和大容量特性正好满足这些需求。NEO Semiconductor计划在2030-2035年实现1Tb的容量,比目前DRAM的容量增加64倍,以满足ChatGPT等AI应用对高性能和大容量存储器的需求。
高性能计算与数据中心同样需要3D DRAM的支持。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器等大型计算系统中,HBM虽然正在崛起,但其存储密度和数据传输带宽在未来可能难以满足应用升级的需求。3D DRAM提供了更高的存储密度和更快的访问速度,能够更好地支持大规模并行处理和快速数据访问。
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实时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智能化的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需要能够实时处理从道路上收集的大量数据。3D DRAM可以保证DRAM不存在存储密度和带宽短板,从而充分发挥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
移动设备也将受益于3D DRAM技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需要高存储密度和低功耗以延长电池寿命,3D DRAM的低功耗特性正好满足这一需求。随着移动应用越来越复杂,对内存性能和容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3D DRAM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散热和温度管理是3D DRAM面临的首要挑战。随着层数增加,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加,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性能下降和寿命缩短。东京工业大学的BBCube 3D设计通过缩短TSV互连长度为CPU和GPU等高温设备提供更好的散热方式,使3D结构中的温度也相对较低。
制造复杂性和成本需要创新工艺来解决。3D DRAM制造涉及垂直连接和多层堆叠,增加了制造成本和技术复杂性。应用材料公司和泛林集团等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正在开发与3D DRAM相关的解决方案,包括先进的ALD、选择性气相沉积、选择性蚀刻等技术。
信号传输和互连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多层3D DRAM结构中,数据需要在不同层之间进行高速信号传输,信号传输延迟和干扰可能影响性能。东京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实施了四相屏蔽输入/输出(IO)的创新策略,让相邻IO线的时序始终彼此异相,减少串扰噪声并使设备运行更加稳定。
集成与测试难度不容忽视。需要开发新的测试方法和工具来确保3D DRAM的可靠性和性能。随着堆叠层数增加,测试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需要创新的测试架构和方法来应对这一挑战。
技术发展路径正在逐渐清晰。业界预计**代3D DRAM设计*多只能利用28个堆叠层,与NAND Flash已经突破232层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技术进步,3D DRAM的堆叠层数将继续增加,存储密度和性能也将不断提升。
产业化时间表已经初步明确。据业内人士预测,3D DRAM将在2025年左右开始问世,而实际量产在2030年后成为可能。三星电子计划在2025年推出基于垂直通道晶体管技术的早期版本3D DRAM,并在2030年推出更新版本的堆叠式DRAM。
市场格局正在形成中。存储巨头纷纷布局3D DRAM技术,并通过专利保护的方式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和技术主导权做准备。美光在专利数量上**,三星在技术路线图上*为清晰,SK海力士则专注于材料创新,这种多元化竞争格局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生态系统需要协同发展。3D DRAM的成功不仅需要存储厂商的努力,还需要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材料供应商、设计公司和终端用户的共同参与。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是3D DRAM商业化成功的关键。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3D DRAM代表了存储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其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还需要考虑成本、可靠性和生态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因素。
技术融合将是关键趋势。3D DRAM可能需要与逻辑芯片集成,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实现更**的异构集成。这种融合需要材料、工艺和设计方法的协同创新。
标准化进程需要加速。目前各厂商采用不同的技术路径,这虽然有利于技术创新,但可能造成市场碎片化。行业需要尽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接口规范,确保不同厂商产品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成本控制至关重要。3D DRAM的制造复杂度远高于传统DRAM,如何控制成本使其具有市场竞争力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需要与成本优化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应用驱动应该成为发展导向。3D DRAM的开发应该紧密结合应用需求,针对不同场景优化设计。AI、自动驾驶、高性能计算等不同应用对内存的需求各有侧重,需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将是3D DRAM发展的关键节点,三星等厂商计划推出早期版本产品。这些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3D DRAM的商业化进程和市场接受度。
未来5-10年,我们可能会看到3D DRAM与传统DRAM长期共存,各自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这种多元化格局将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也推动内存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终的建议是:对于关注内存技术的开发者和企业,现在正是了解和研究3D DRAM的好时机。早期技术积累和专利布局可能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带来重要优势。同时,也应该保持理性,认识到3D DRAM从技术成熟到大规模商用还需要时间和过程。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爱美糖”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